中国义乌网12月7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今年51岁的周德胜,是义乌市拘留所一名民警。在监管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0年。
从警多年,他认真务实、谦逊谨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同事眼中耐心细致的“周师傅”,亦是在拘人员心中有温度的执法者。
抚平创伤的“知心人”
在拘人员对待监所生活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会自暴自弃、唉声叹气,甚至有的人会丧失理智,以命相搏。看似简单的监管工作,其实压力很大。在周德胜看来,对待在拘人员,不仅要管,更重要的还是走进内心,去感化和教育。
抓住“亲情伦理、亲情故事、亲情互动”是周德胜的制胜法宝,经他耐心疏导过的在拘人员大都能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对于违法教训的感受与领悟。
今年年初,周德胜在值班过程中发现在拘人员马某情绪低落,和同拘室人员交流后,得知马某这两天都没怎么睡觉且偷偷哭泣。掌握这一情况后,他第一时间上报所领导并将其列为重点人员予以重点关注,并对马某开展面对面心理疏导工作。
经过多次谈心谈话,周德胜观察到马某是一个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原生家庭始终是他绕不开的心结。随后周德胜积极安排马某进行亲情电话沟通,通话过程中马某多次抹泪,挂断电话后嚎啕大哭。情绪释放过后,马某在接下来的羁押日子里积极配合工作。
高墙里,有太多误入歧途、满脸迷茫的人,他们也需要关怀,也渴望亲情。周德胜说,他做的工作其实很普通,就是用包容的心去抚平创伤。
铁面柔情的“引路人”
“拘留所的对象很多是因矛盾纠纷激化而违法被拘的人员,依法调解疏导,促使被拘人员知错、改错,把问题解决在末端,显得尤为重要。”周德胜介绍。
今年9月12日,因一笔拖欠货款,王某被人起诉至法院。司法拘留入所后,心事重重的他拒绝配合民辅警的日常管理。为摸清背后缘由,周德胜与办案单位联系,侧面了解王某情况。原来,这几年王某的工厂经营得不是很好,他认为拖欠货款也有很大的客观因素,自己不是不还钱。
以此为切入点,周德胜耐心为王某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极大缓解王某焦虑。王某表示会好好经营企业,愿意积极还款。同时,周德胜联系原告和法院承办法官,协商分期还款事宜。9月16日王某履行调解协议后,9月18日依法对王某提前解除拘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触犯法律就要受到制裁。但周德胜同样认为,法律之外,还有人情,“在拘人员实在有困难,我们酌情考虑,能帮就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