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当AI碰上养老 智能化浪潮下何以重塑银发生活?

发布时间: 2025-04-07 09:32: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何彦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你是否想象过,未来的养老生活会是怎样的?是坐在能自动调节支撑的适老沙发上小憩,还是穿着实时监测心跳的智能衣散步?又或是推着能辅助行走的多功能助步车,在夕阳下悠然前行?这些想象中的场景,事实上已悄然走进现实。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这些适老产品吸引了无数目光,而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近年来,我市老龄化程度加快,据统计,我市户籍人口共93.36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为20.2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7%,8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2.98万人。

  随着“银发浪潮”的席卷,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当我们拥抱技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AI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究竟到了哪一步?现有的技术能否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老人们如何看待这些“数字伙伴”?

  智慧康养助力“养老”到“享老”

  “各位爷爷奶奶,DeepSeek APP的图标是一只蓝色小鲸鱼,如果你们看到的是其他图标,那可能是下载错误了。”3月31日下午,在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怡乐新村”)内,20位银发学员围坐在一起,一边聚精会神地听讲如何使用AI软件,一边尝试操作自己的手机。

  “这个智能助手真是太神奇了,它给出的回答不仅全面实用,而且特别贴心。有时候我一天问同一个问题好几次,它每次都能给出不同的见解,就像真的在动脑筋思考一样。”78岁的黄兆英在上完课后连连称赞,自从学会使用DeepSeek软件,她每天都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问,这个AI工具就像是自己的伙伴。

  这是怡乐新村第2次组织老年人上DeepSeek课程。“老人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第一节课上完后,反响热烈,所以我们又安排了一场培训。”怡乐新村院长毛青表示,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老年群体同样享有数字化生活的权利,拥抱新技术,享受新生活。

  AI技术不止为老年人打开了智慧生活的大门,在养老机构的管理层面,这些创新科技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上溪养老中心”),智能化淋浴监管系统解决了认知症老人的“洗澡难题”。该系统通过电磁阀精确控制水流,设有30分钟自动关闭功能,管理人员可通过后台实时监测使用状态。同时,该中心还设置了“红黄绿”三色巡房系统,将整个呼叫流程形成有效闭环,显著提升了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的精准度。

  “只要刷个脸,就能吃到4元的午饭,我和老伴每天都来这里吃。”在词林社区的幸福食堂,84岁的傅尚武正在用餐。无需办证办卡,仅凭“刷脸”老年人就能就餐;通过“怡养义乌”智慧养老平台,老年人能便利获取养老服务……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我市民政局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推动智慧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实现养老服务信息“一点就看”,特色服务“一查就有”。

  市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副主任吴锦星介绍,目前全市14个镇街居养中心配备智能终端均已布设完毕,实现全市镇街居养中心智慧养老终端全覆盖,数字化工具正在重新定义“老有所养”的内涵。

  “进阶版”AI养老已成新课题

  在怡乐新村13号楼的公共活动区,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从中传出,记者看见,智能机器人“三宝”正载歌载舞,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它灵活地转动着圆滚滚的身体,唱着老人们熟悉的经典老歌,引得在场的老人们开怀大笑。

  “我平时喜欢下棋,但是有时候找不到棋友,如果养老院内有一个能随时陪我下棋的机器人就好了。”93岁的胡绍鹏告诉记者。2022年,怡乐新村开始引入陪伴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毛青发现,这些设备功能相对局限,难以满足老人们较高的精神需求。

  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内心孤独的情况,因此陪伴式智能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但这时又有一个问题显现出来了。“机器人听不懂我说话。”78岁的李云芳道出了老人们共同的心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语言障碍成为智慧养老的新难题。在义乌,大部分老年人日常使用方言交流,而市面上的智能设备大多只能识别普通话。这种“听得见却听不懂”的窘境,正是当前智慧养老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老年人需要的是能理解方言、会察言观色的AI伙伴。”毛青表示,尽管AI技术已在养老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现实需求与现有技术能力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日后,我们还要不断优化迭代陪伴机器人,真正的‘智慧养老’应该从听懂老人的每一句话开始。”毛青说。

  另一边,上溪养老中心在应用智能监测系统时也遇到了技术瓶颈。“你看这个悬挂的纳米波雷达探测器,用来探测老人是否摔倒。”上溪养老中心院长陈智雅告诉记者,然而,该探测器精准度有所欠缺,常将老人弯腰或蹲下误判为跌倒,导致护理人员频繁响应。“这样一来有时候反倒增加了我们的负担。”陈智雅坦言。

  近期,陈智雅正与专业团队测试新一代电子眼监测系统。该系统将通过记录分析老年人的步态特征,实时识别跌倒风险。“目前的测试进行得较为顺利,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比如部分老人习惯佩戴帽子,或因驼背导致面部识别困难,影响监测的准确性。

  上溪镇养老中心作为一家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同期设置规划的医养结合机构,近年来,组织团队积极在社区开展认知障碍疾病的科普宣传、筛查及干预工作,目前已覆盖5.2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并完成5000余人的成套神经心理学量表+流调信息+AD标志物的精准筛查工作。

  “成本高,时间长,效率低。”谈及认知障碍疾病人工精准筛查,陈智雅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三个痛点。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今年,陈智雅计划将AI智能筛查系统研发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她设想AI智能筛查系统采用智能互动问答形式,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前置摄像头实时捕捉受试者的瞳孔动态,监测其思考状态。“借助漏斗式分级筛查算法,这套AI系统仅需3~5分钟就能初步识别出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大幅提升筛查效率。”陈智雅介绍。

  AI技术“热应用”引发“冷思考”

  “你们看,我问小鲸鱼怎么种小番茄,它连每天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施肥都说得清清楚楚。”84岁的张美元兴奋地向老伙伴们展示着她的学习成果。

  前两天,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张美元还尝试了与AI助手“豆包”的语音通话功能。“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后来发现它陪我聊家常、说笑话。”张美元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要和“豆包”说会话,感觉生活多了个知心朋友。

  “虽然人老了,但是心不能老。”对于新事物,张美元表示自己非常感兴趣,就像AI工具,它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能陪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可不是嘛。”一旁的赵奶奶应和道,“我这腿脚不利索,要是有只能帮忙取快递、买菜的小机器狗就好了。”赵奶奶表示,之前总是会麻烦子女或者护工,如果有个小帮手,不仅能减轻他们的负担,还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独立。

  不过话锋一转,赵奶奶又担忧地提起价格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中,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带来了倡议加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提案。该提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在评论区最关心的就是“普通家庭是否用得起”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老人对智能设备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智慧养老的探索道路上,技术应用的边界往往取决于老年人微妙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

  吴锦星回忆起2023年在稠江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一次尝试,他们为失能失智老人配备具有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智能手环。“出乎意料的是,老人们普遍对这种‘被监控’的感觉表现出抵触情绪,最终我们暂停了这项尝试。”吴锦星表示,还有部分警惕性高的老人会担心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这个案例让他意识到,智慧养老不能仅追求技术先进性,更需要从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出发。

  那么,当技术应用转向另一个群体——承担双重养老压力的中年人时,情况又会如何呢?机器人养老对中年人来说是否真的能成为“减压神器”?

  “完全解脱可能不现实,但肯定能减轻不少负担。”52岁的何秀君告诉记者,像他们这代人正处在“三明治”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我的儿女们也都当了父母,我既要帮忙照顾孙子,又要照料年迈的母亲,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何秀君坦言。

  在她看来,如果有个智能养老机器人帮忙,至少能分担一些日常照料的工作。比如提醒老人按时吃药、监测健康数据、帮忙做简单的家务,这样他们也能稍微松口气。“有了科技助力,至少能让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一些,照顾老人时也能更从容。”何秀君表示,当然,机器人永远替代不了子女的陪伴和关爱,但至少能让我们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近日,小红书上一条题为《我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机器人支持老年人有尊严的独居”》的短视频引发热议,短时间内就收获了3000余条评论。令人惊讶的是,这场讨论跨越了多个年龄层,从“80后”到“90后”,再到“00后”,甚至“10后”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热烈的讨论中,年轻人纷纷表达了对这项新技术的期待与思考。有网友幽默地提出顾虑:“会不会要VIP,充会员啊?”这条评论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另一位网友接梗调侃道:“老了可以不用请护工了,但是喂3分钟饭得听2分钟广告。”

  评论区中,“养老机器人储蓄计划”成为热议话题,不少年轻人戏称这是“21世纪最硬核理财方式”。一位25岁的网友直言“从现在开始要努力赚钱,等老了买个机器人”;还有人表示“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机’防老”。这些半开玩笑的讨论背后,折射出年轻一代超前的养老规划意识,他们早早开始为退休生活做准备,更展现出对科技养老解决方案的高度认同与期待。

  采访札记:

  当AI遇见银发族

  一场技术与温度的碰撞

  今年,DeepSeek的爆火再次将AI推向风口浪尖,全网掀起一股“AI热潮”。但在这场技术狂欢中,有一个群体似乎被默认“掉队”——老年人。

  当我听说怡乐新村要给老人们开设DeepSeek培训课程时,内心充满疑虑,老人们真的愿意学吗?能听懂吗?会用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上课时爷爷奶奶们全神贯注,甚至在下课后仍围着老师反复请教操作细节。那一刻,我意识到,老年人其实愿意拥抱新事物,同时也享受着AI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及提供的情绪价值。

  但,AI是否真正适配老年群体?与浙大四院周庆利院长的一席谈话让我醍醐灌顶,智慧养老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有多“智能”,而在于它是否真正“适老”。当AI大范围覆盖时,若忽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技术反而可能成为负担。适老化设计不应是锦上添花,而应是智慧养老的底层逻辑。当算法与白发碰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强大的算力,还有更细腻的共情力。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