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赋能服务暖桑榆 温情重阳敬功臣——“高龄伤残退役军人赋能项目”重阳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2025-10-31 09:11:18 来源: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陈健贤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重阳节的阳光透过报晓书苑的窗棂,温柔地铺在老兵楼法水的掌心。他轻轻摩挲着一张由AI技术制作的军装照,指尖拂过照片上敬礼的自己。身边,81岁的谢启兴正与几位老战友头挨着头,笑声中夹杂着熟悉的乡音,皱纹里盛满久别重逢的暖意。书苑内,一场名为“忆建设芳华度温情重阳”的温情聚会,正唤醒这群平均年龄逾七旬的老兵心底最深处的青春记忆。

  义乌,这座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城市,承载着500多名伤残退役军人的荣誉与沧桑。他们中近六成已迈入暮年,身体伤残日益限制了活力,社会交往的半径逐渐缩小。2020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动高龄伤残退役军人赋能项目,为英雄暮年点亮一盏灯。至今103场专业服务激活了2000余人次的生命余热,近300名志愿者接力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敬意。

  永不凋零的勋章:

  建设岁月铸就的铁骨与伤痕

  78岁的楼法水是义亭镇人,1972年,作为基建工程兵,他与战友在河南辉县潮湿阴冷的山洞中构筑军火库。“山洞里渗水,寒气钻进骨头。可保家卫国是义务,有国才有家!”忆及当年22岁力排父母阻拦执意入伍的执拗,他语气铿锵。长年恶劣环境下的高强度劳动,换来了一次可怕的意外:粉碎性骨折重创了他的躯体,也延迟了人生大事。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老人眼神灼灼:“没有后悔的事!只有没当过兵的人才会后悔。”

  谢启兴是廿三里街道人,他的故事同样浸透血汗与忠诚。1962年,年轻的他在成昆铁路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山洞里灰尘弥漫,两层口罩都挡不住,面对面都看不清人影。”他回忆道。一次生死考验猝然降临——他从5米高的山洞上层作业面失足跌落,随即被满载碎石的运输车碾过,手脚断了,醒来时已在医院。这条后来贯通西南的钢铁动脉,承载着他永久的印记。尽管肺部落下病根,但他仍特意在铁路通车后重回故地,凝视着延伸的铁轨,仿佛看见了青春血肉浇铸的丰碑。

  重返“战场”:

  宣讲台上不息的薪火

  当AI技术将楼法水身着戎装的英姿定格于崭新相片,他兴奋得像个孩子:“等下我要发到战友群里!”这份活力,不仅来自重阳的相聚,更源于他如今作为“优+讲堂”宣讲团成员的新使命。前不久,在枫叶学校的讲台上,面对800双纯净的眼睛,他用父辈的抗战故事,诠释“国家富强”的内涵。当孩子问他如何学习先烈,他温和作答:“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学好知识,这就是最好的告慰。”

  谢启兴同样在宣讲中找到了晚年价值的支点。作为宣讲团的一员,他自豪于能将历史的重量与建设者的担当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路是怎么来的。”——这份信念支撑着他踏进社区、走进校园,让尘封的勋章再次闪光。这支由楼法水、谢启兴、陈公水等老兵组成的宣讲团,已在义乌播撒了20余场红色星火,覆盖听众超1500人。

  温情重阳:

  笑声与敬意抚慰岁月

  书苑内,时光在回忆中变得轻盈。“猜歌名”环节开启,《打靶归来》的旋律刚响起,便有老兵高高举手,豪迈喊出歌名,赢得满堂喝彩与实用礼品。活动尾声,老兵们身着整洁的服装,在镜头前肩并肩。快门按下的瞬间,一张张饱经沧桑却神情昂扬的面孔被永恒收藏——这是对峥嵘岁月的集体致敬,也是社会对奉献者温暖的注脚。

  老兵楼法水小心翼翼收起AI修复的相片,仿佛携带一件无价珍宝。谢启兴与老战友互相搀扶着走出书苑大门,步履缓慢却坚定。重阳暖阳抚过他们肩头旧日勋章留下的印记,也映照着义乌这座城市为伤残老兵铺展的晚晴之路——老兵宣讲团的身影将继续活跃在校园与社区,“红色研学”等创新活动将在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持续深化。

  “保家卫国是青年的义务,有国才有家。”楼法水朴素的话语在书苑回响。他们用青春铸成盾牌与基石,而此刻的重阳暖意,正是时代向他们致以最深的鞠躬。

  

【专题】网络中国节·重阳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