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俭军陪同外国客户参观生产车间时合影。
2016年,美国康地集团相关负责人来访洽谈合作,朱俭军应对方要求在公司门前留影。
中国义乌网3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自从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热播,主角“陈江河”就成了义乌老百姓口中的“大红人”,与他有关的人物原型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这不,最近,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俭军就上了“热搜榜”。这主要是因为在前段时间播放的剧情中,有一段关于陈江河在养殖场考察时,发现猪场缺乏饲料,由此觅得商机,号召全村人一起凑钱买大麦转手给饲养场的场景,这和朱俭军早期的创业经历十分相似。3月16日,当听到自己成为热播剧的主角原型之一,朱俭军笑着说:“早知道,我应该去跟主角合个影。”
闯出去就是天
和陈江河一样,年少时,朱俭军就品尝了人生的艰辛。由于人多地少,任凭父母怎样辛勤劳作,也解决不了全家6口人的温饱问题,家中甚至还出现过断粮现象。如何改变命运?朱俭军摸索着。
1986年,朱俭军和几位兄弟东拼西凑地借了400元和300斤大米,开始艰辛创业,在金华傅村办了家酒坊。但是,小户人家的酒坊要如何做大?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朱俭军选择拉着自家做的酒,跑到义乌新马路菜市场,挨家挨户地上门招揽生意。
出乎意料的是,他这种“先送,尝了觉得好再付钱”的冒险方式竟然立竿见影。他第一位上门招揽的客户,五天后就来到了他们这个连执照都还没来得及办的小酒坊,不仅亲自把钱送上,还一口气订了38坛酒。
就这样,凭借有口皆碑的品质,小酒坊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半年后,朱俭军又在老家创办了“畈田朱酒厂”,利润虽薄,但一年下来也赚到了几千块钱。此时,朱俭军捕捉到了一条信息:当地的养殖业迅速崛起,年出栏生猪达2万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省定点“三元猪”出口基地。然而,由于当地滞后的饲料业,制约了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饲养技术的提高,养猪农民为有钱买不到饲料发愁。
看着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有养殖户排队来抢购酒糟做饲料的热闹场景,天生喜干大事的朱俭军,果断地将目光瞄准了饲料行业。
但是,要在这陌生的领域里干一番事业着实不易。他不懂技术,不耻下问,“三顾茅庐”专访饲料技术专家,成功打动了专家不吝指教。在计划经济的“尾巴”时期,饲料原料可是稀缺货,为打破饲料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朱俭军在当地信用社筹得了2万元钱,远赴山东采购原料,确保了饲料厂原料的供应。由此,他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肯拼搏才会赢
从最初为生猪找“吃食”而办起饲料厂,到为保障地方供应和食品安全而养猪、建起家禽合作社;从接手“生猪定点屠宰”大旗,自觉执行检验检疫流程,筑起堤坝防范病死猪肉流入市场,到推出“华统”无公害猪肉、“华统火腿”等,组建品牌体系;从拓展超市生鲜连锁,搭建服务业终端体系,到今年华统股份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朱俭军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一步步带领“华统”从400元起家的小作坊做成资产超14亿元的农业王国,他将个人的成长蜕变与企业的创新升级完美融合,真正让“鸡毛飞上了天”。
但是,在朱俭军看来,如果没有当初那种肯吃苦、肯拼搏、敢于闯荡的“鸡毛换糖”精神,没有之前的艰苦磨练,没有一颗想闯出名堂的心,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他说,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初冬天做酒时,那刺骨的冰冷与起早贪黑的艰辛,这些都在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闯出去,前面是天,心若在,梦就会成真。”朱俭军说,义乌之所以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义乌人都和他一样怀揣着一颗爱做梦的心,而这颗心就是义乌商帮精神的精髓。“未来,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相信义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