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梅林村文化礼堂:让民俗花开满园 让村民心有所寄

发布时间: 2017-06-21 10:10:52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张静恬

  梅林村文化礼堂外景

  “抬阁翘”塑像

  文化长廊

  中国义乌网6月21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东临画溪(义乌南江),与义岩头相连;北靠浮玉山,南以洋浒山为屏。青山绿水环抱间,坐落着一个小山村———佛堂镇梅林村。自清康熙壬辰(公元1712)年,讳宗圣公由九里江(现属稠江街道童店)到岩湾村(古村落现已无存)任教,卜宅迁居到梅林,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邑南十五里,渡越画溪,及岸复东步里许,其地曰梅林,盖取地多产梅,森森林立之义……”,雍正癸丑年,梅林后人撰写的《梅林记》,兴酣落笔间将梅林村的山水奇秀、经年历史、人文雅趣、民俗风情缓缓淌出。

  独树一帜“抬阁翘”

  头顶盔帽、雉鸡毛,身着铠甲,手握长枪、宝剑等,八面威风,前方由堂灯、大锣、旗队、铳队等开路,沿着大街小巷环游,延绵数里……日前,在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义乌主场活动中,梅林村这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得众人纷纷上前一睹风采。

  抬阁翘,原称“抬贾巧”。因为“贾”的乡音读“阁”,“巧”的乡音读“翘”,按义乌地方的乡音,它的原意是:义乌姓贾人的祖先重孝节、懂礼让,后人多能工巧匠,向来受人“抬举”。姓贾的子孙须继承先辈敬业、爱业的传统,自己抬爱自己。数百年来,洋川贾氏裔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这一项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融戏曲、彩扎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文化活动发扬光大,已于2008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翘的主道具是一公尺左右见方,80厘米左右高,周围饰有小围栏的特制小舞台。台中装有可供童男、童女或坐或站的铁架子,一般一张小舞台,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或一人或二人,最多不得超过三人。台上的童男、童女演员一般年龄不超过七八岁,穿戴古代戏剧中的铠甲、官帽等戏装行头。以婺剧人物,组成一出婺剧传统戏。洋川贾氏后人以此种方式弘扬历代忠、孝、仁、义之事,传承社会正能量。

  说起“抬阁翘”的渊源,与义乌几大历史名人也息息相关。据《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中大通三年(531年),洋川贾氏五世孙贾昙颖,辞官归里,在傅翕(傅大士)的影响下,开始信仰佛教。为助傅翕弘扬佛法,捐出私产赐土地一处,供傅翕开基建寺,名双林佛殿,号称“江浙第一丛林”,后简称“双林寺”。从此,贾氏宗族就和傅大士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唐贞观年间,贾昙颖后裔、洋川贾氏第九世谅(字邦信,官御史),丙午(646年)年回乡探亲、祭祖时,在双林寺大殿右角建贾大宗祠,同时在好友骆宾王的协助下,撰成《洋川贾氏宗谱》。自此合族定每年正月十八祖公昙颖生辰,到双林寺内的贾大宗祠祭祖拜佛,称之为“洋川贾氏正月十八大会(庙会)”,就这样代代相传习惯成俗。

  唐朝永隆二年(681年),骆宾王回乡葬母,曾在双林寺壁题诗云:“能具千古心,能建千古业。千古无已时,千古德不灭。信如贾公者,德业相吻合。开基唯一家,但看梁笔墨。”骆宾王的壁诗为日后的双林兴旺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正月十八大会后来因历史原因中止了一段时间。1991年,洋川贾氏又自发组织恢复了海云寺正月十八大会。这样,抬阁翘、迎香亭、十八铳等民间文艺项目又得以新生,并已跳出宗族圈子,成了义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家园“大礼堂”

  轻抚村口刻有“梅林村”三个大字的厚重石碑,徜徉在树荫浓密的梅林大道间,一侧圣钟祠堂挟带着历史的经络跃入眼前,转身间临水而设的文化长廊已迎面而至。在这里,历史与时代重叠交织,共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农村美丽新画卷。

  崇德廊、特产廊、村史廊……精致的文化长廊勾勒出了村民心中的美好与向往。他们出生在这、成长在这,梅林村的历史文化早已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是一块古砖,或许是一扇老木门,便是撬开村庄文化魂魄的一把钥匙,一代代被封存的历史遗迹扑面而来,让人神思感慨。

  一杯茶、一本书,或一支笔、一盘墨,或几个人、聊家常,对于许多村民来说,简简单单的东西便能让他们在礼堂内呆上半日,享受自己的空闲时光。入暮,晚霞斑斓,村民从四面八方归家,碰上礼堂有演出的日子,吃完晚饭,大人便背着孩子,老头便牵着老太,汇聚到礼堂内的文坛艺苑前,满心期待着精彩大戏的上演。

  1月,庆祝元旦歌舞会;2月,春节祈福迎新;3月,村春节联欢会……舞台两侧的墙面上,精心张贴着新一年文化礼堂活动计划表,每个月都有一个盛大活动在文化礼堂内热闹开演,舞蹈、杂技、武术、民歌表演,现场沸腾的气氛陪伴着村民驱散每一年冬日的寒风、迎来春日的暖阳,四时更替、永不缺席。

  为实现村内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梅林村文化礼堂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精神引领”功能,创新推出文化礼堂与“老人幸福食堂”配套建设模式,以此积极传承弘扬孝老爱老传统美德。

  在梅林村文化礼堂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每日的中午、傍晚,“幸福食堂”的大锅里,热腾腾的饭菜还在厨师的锅铲下翻滚着。老人们早早来到食堂,各自落座,一边闲聊,一边等着开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幸福笑容。“幸福食堂”不仅是老人在家乡安享晚年的新阵地,更成为当地引领社会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岁月悠悠,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在历史的洪流中,梅林文化时起时落。几百年来,是一代又一代的梅林人前赴后继,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使其代代继承、弘扬下去,绵延不绝。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