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桥浮佛镇贯长空 两岸云衢路自通 佛堂万善桥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18-01-29 10:20:21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李邦林 金 滢

  万善桥亭旧照

1967年正式通行的民用万善水泥老桥

  如今的挽澜亭

2017年佛堂“十月十”民俗文化节上的万善桥

  在2017年佛堂古镇“十月十”的民俗文化节里,由20只船体组成的设计更为合理安全的佛堂浮桥,在清乾隆二十五年万善桥的原址铺架而成,静卧于“五水共治”后义乌江清洌的江水之上,簇拥着民众的欢呼声通桥了。

  这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万善浮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多次修葺和推倒重建。如今,曾经承载着一代代人记忆的最早浮桥,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揭开了新的篇章……

  A古镇人对老桥有着深厚感情

  万善桥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当时的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写了一篇《万善桥记》,详细地记述了万善桥的建造经过,还有一些有关建桥过程中的细节,为古镇佛堂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距县城之西三十里有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而旁居水道,汇合绣津、画川,水势浸涨,民苦疾涉,里人王以琳、王禹德等谋建浮梁……”

  当时的佛堂,依仗义乌江的水运已经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了,八婺各县的客商把当地的土特产运到了佛堂,也把义乌的红糖、粮食、茶叶、蜜枣等满载销往各地,宁、绍、徽的商人在佛堂生根落户。万善桥的建成更是把佛堂的商贸业往前推动了一大步,义乌江两岸的民众再也不受阻于江水了。

  在《画溪张氏宗谱》里有一首对佛堂浮桥进行描述的诗,诗意里表达出万善桥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佛镇浮桥》: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波澜滚滚排轻鹢,汹浪滔滔落彩虹;何用乘舆争利涉,四民千载渡西东。

  一年又一年,老桥给了镇子上的人带来多少陈年的回忆啊!夜晚,盛夏的江边凉爽。踏上摇晃的浮桥,已经有人在桥面上铺上凉席,约上近邻的老哥,掏出烟管装上烟丝对上火,话着日子里的酸甜苦辣。江风驱走白天的劳累,枕着清澈的江水,数着夜空里的星星,埠头上稀稀落落传过女人的捣衣声。随着夜的推进,桥上的行人渐渐少了,有人打起鼾———他们睡着了。直到早起卖菜人的沉重脚步声把夜宿的人惊醒,又一个清新的黎明来到了古镇。挑水佬已从江里打捞出一桶桶清泉,将一路的水渍淋进了千家万户。浮桥醒了,做了一夜香梦的人,腋下夹着一张破草席回家了,远远看见自家屋顶上飘起薄薄的一层炊烟……古镇,也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了。

  B万善桥是由民众的善心建成的

  万善桥是由民众的善心建成的,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十几名万善桥捐助人士中,有一个叫吴周士的,据史料记载,他是延陵宗第二十六世裔孙。其世祖吴文龙(1543—1613)是延陵宗第二十二世裔孙。年轻时砺志经学,内外亲属悉礼感戴,于晚年(约1602年)由井头山迁居忠心园(现供店村),育有六子一女,子孙共55人。他置田产,是忠心园的创业世祖,被村人尊为“迁园公”,享年古稀70岁,归葬故里廿二都前仓。

  吴周士(1710—1774)是吴文龙的第四代子孙,现江东街道供店村人(忠心园)。有二妻各育二子,四子中有二个太学生,是个富有的耕读家庭。吴周士富不忘民,乐善好施,曾个人出资,先后兴建曲江(江湾)木桥、西江桥、佛堂万善桥。尤其是,兴建西江桥中,共捐田70亩,耗资3000余两,次子联壁因建桥溺水身亡,幼子联瑜继志将桥建成。为民行便,前仆后继,堪称当时义乌江上的修桥世家。

  镇锁浮桥的两条铁索,经过200余年的风雨侵蚀,依旧乌黑油亮。两条各长200多米的粗黑铁索,将浅水区的12个井字架和深水区的13只大木船连成一体,铺上桥面,在靠近井字架的位置,留一块能自如抽动的“独块桥板”,使上下行的客货船能顺利通过。

  说起这两条铁索,镇子上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建造浮桥那年,金华傅村有个员外,看中了佛堂这块风水宝地,就在佛堂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找了家门当户对的人家定了婚。婚期将至,一桩好事却让他愁开了,嫁女的十里红妆,从傅村一路吹吹打打地过来,来到江边,靠一只渡船摆渡,要熬过多少时辰,良辰一过那可如何是好。听到很多乐善人士要为佛堂建造一座浮桥,他庆幸自己的逢时和际遇,随即提出浮桥上的两条铁索由他资助。从各地招募了十几名打铁好手,生炉挥锤,洒汗煅打,把一节节通红的铁环浸进桐油,手艺人的匠心和众志成城的联盟,终究在江面上铺架起了一座长长的浮桥。因为它是完全由社会上的各界有识人士筹助建成的,就叫“万善桥”。

  自此,它就与古镇人一起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撞击,共同庇荫守护着这一方繁荣。民国十年,佛堂商会的商家老板们又在桥头募捐建成了石柱木梁的五间桥台厅,也就是如今的挽澜亭。后来,由于浮桥修建成了钢筋水泥桥,当年的挽澜亭也没了踪影,变成了桥头饭店。2013年9月21日,挽澜亭复建开工暨筹资捐款仪式在现场举行,会上,45家企业、160多人参加募捐活动,共认捐一千多万元。

  从当年捐资建桥到如今捐款造亭,相隔200多年,古镇人再次见证了来自民间的善举。

  C几番修整重建终于“复活”

  1964年,由于过往的行人较多,手车运输日趋频繁,使得桥面和船体破损严重,大修小修不断,所承受的修理费用也越来越大。镇里报请上级对万善桥进行改建。主要是两项内容,一是将浅水区的井字架改建为钢筋水泥便桥,二是将13只木船置换成钢丝网水泥船。获准后,1964年底,完成了万善桥的改建。引桥长51.7米,桥面宽4米,设1个桥台4个桥墩,桥基底部至桥面的高度为3.5米。13只水泥船下水后,还是用那两条铁索连起,横卧在义乌江的水面上。农民推着手车行走在桥面上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

  1967年,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老桥上的运输量大增,特别是义乌糖厂开榨以后,浮桥是南岸各公社糖农送蔗的必经之路。它再也不能承载每日猛增的流量了。义乌县委批复同意把万善浮桥改建成水泥便桥,将原来51.7米长的引桥拆除后升高1—1.7米,83.1米长的浮桥部分全部新建,建成总长为134.8米,宽4米的水泥民用便桥。在桥体拆建的几个月时间里,人们过江都是通过两只大木船摆渡的。1967年4月动工,从佛堂区公所范围内的10个公社里抽调民工,常住民工自带伙食,公社每天补贴三分钱的柴火费。其他民工义务劳动。由15位领导干部组成桥建委员会。政府补助经费28540元,钢材12.2吨,木材15立方米。经过半年的奋战,于1967年11月10日建成正式通行,允许消防车与1吨以下的轻便车辆通过。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万善浮桥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立于风雨中苍劲的万善桥亭。

  这座水泥桥,与后来相继建成的伏虎桥、渡磬桥、蟠龙桥,一直忠实地陪伴着古镇人整整半个世纪。

  2016年,已经使用了近50年的民用万善水泥桥,彻底拆除。2017年4月9日,钢筋水泥桥的最后一个桥墩在挖掘机的轰鸣声里扒掉了。

  宽阔的江面上暂时留下一片空白,没有了当年的片片白帆,没有了纤夫黝黑的背影,也没有了女人们埠头里的笑声,唯有缓缓流淌的义乌江水在古镇人期待的目光里渐渐远去。

  2017年恢复重建了万善浮桥。新建成的万善浮桥功能颇多,它既可供游客从佛堂古镇旅游集散中心出发,步行过桥进佛堂老街各景点观光,又可为在义乌江上的游船提供通行方便。它还成为了佛堂古镇老街与古民居苑的旅游景点“链接线”,圆满了佛堂古镇众多亮点一日游“不走回头路”的线路安排。

  万善桥在人们心底的怀念和追寻中重新找回了水面里最原始的晃荡感觉,它以自己的质感和灵动体现古镇的魂,决策者桌上的蓝图终于变成故土里的地标。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