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跨越十年的爱心接力 义乌参与青川灾后重建十周年

发布时间: 2018-05-12 10:35: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颖 王佳丽

  义乌援建的板桥乡卫生院。

  中国义乌网5月12日讯(商报记者 陈颖 王佳丽)当平坦的公路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盘旋,当崭新明亮的楼房替代了当年的断壁残垣,当萦绕着朗朗书声的校园孕育出新的希望……2008年5月12日那场地震灾难带来的伤痛是否可以被抚平一些?青川,这个曾经遍地疮痍的地震灾区,在中央、省市的关怀支持下,在浙江对口帮扶的援建中,如今已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008年9月,义乌7名干部远赴四川省青川县板桥乡,开展为期三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三年时间瞬息而过,但义乌干部群众和青川百姓结下的情谊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从援建灾区到结对贫困学生,从一个爱心使者到一个爱心团体,即使义乌与青川相隔千里,但这份深厚绵长的爱心从义乌传至青川,十年来温暖了无数颗受伤的心灵。

  指挥部成员走访当地灾民。

  义乌7名干部踏上援建之路

  2008年5月12日,一场地震使青川县城沦为一片废墟,山路被漫天掉落的山石阻断,学校、医院等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伤亡人数众多,整个青川仿佛陷入一场“世界末日”的恐慌中。青川灾后,全国各地同胞纷纷伸出援手,帮助汶川、青川等灾区重建家园。义乌市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委的号召,从200多名年轻干部中选拔出7名援建干部,远赴千里之外的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板桥乡,在灾区一线建立起义乌市援建青川县板桥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以下简称义乌援建指挥部),帮助板桥乡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当年前往青川前的欢送会仿佛就在昨日,一晃已十年。”义乌市交通局副局长吴中强感慨道。当年,吴中强就是7名援建干部之一。同年9月,在众人的嘱托和期盼中,他们踏上了前往青川的援建之路。

  “沿着成绵高速进入绵广高速再下省道,到高速出口时就可以看见浙江省援川指挥部设立的广告牌。进入青川县界后,路边一排排的板房及零星的帐篷随即映入眼帘,汽车跑在山路上,路边就是悬崖峭壁,偶遇塌方路段与正在抢修的钢铁大桥,都令人提心吊胆……”回想初入青川时的情景,几名援建干部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青川县是重灾区,原来的板桥乡政府办公楼都倒塌了,我们大家就一起住板房。”板桥乡政府临时办公点、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就坐落在一个推平了的小山坡上,四周环山,有一条小河自南向东而去,山坡就在河道转弯处。山坡上建有五排板房,北边三排用于乡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和生活,第四排是义乌援建指挥部7名成员的驻地。“住在板房里,晚上常能感受到余震,我们都会一一记录下来,作为之后规划重建的参考。”白天,7人分组工作;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开会,讨论一天的工作感受,安排下一步工作。

  一天,几名援建干部前往上马村调研,沿途看到地震对农房的破坏非常严重,远望房子倒塌不多,近看墙体到处裂缝,许多农户更是住在四面透风的竹编房内。大家心头一颤:寒冬来时,他们该怎么度过?解决农户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于是,义乌援建指挥部成员深入村社慰问受灾特困户,了解特困户过渡房的保暖问题,又特意送去慰问金和过冬棉被,并鼓励灾民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过一个温暖、安全的冬天。

  当设身处地感受到灾民的困境后,大家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给灾区人民重建一个温暖的家园,这个目标迫在眉睫。

  在青川的三年时间里,义乌援建指挥部全体成员夙兴夜寐,只争朝夕,完成了援建灾区的使命———几千户农房完成重建,灾民不再受寒冷困扰;自来水通进山村,村民不用再花一个多小时下山背水吃;板桥乡建起了卫生院,群众看病不再难;学校完成重建,孩子们无需担心没地儿上学……一个全新的家园建成了,指挥部的成员们也对青川板桥的一砖一瓦、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义乌企业为板桥灾民捐赠4200套内衣。

  爱心在废墟中生根发芽

  “灾区人民不仅需要物质上的重建,还需要精神上的‘援建’。”看着一个个灾民因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颓废不已,并逐渐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指挥部同志便下定决心,尽全力重新树立起灾区人民的自信心。这条道路也许漫长,但努力的方向永不会变。

  悠悠青山百里长,清清碧水映芳阳。

  青川县板桥乡虽然经历了地震的破坏,但绿水青山的美景却依然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望着这片厚实肥沃、充满生机的土地,分管产业发展的义乌援建干部朱益虎骤然生出一个想法:为何不能让灾民回归良田,利用家乡自然资源自力更生,养活家人,重建信心呢?于是,在指挥部工作会议中,朱益虎将这一想法提了出来,并就具体如何实施、种植何种农作物等问题征求了指挥部成员意见。

  随后,指挥部成员分别进山入村,对青川的土质和适种的作物种类等进行了调研。根据青川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等,指挥部最终出资为板桥农户购买了30多万颗核桃树苗,并将这些树苗平均分发给当地贫困老百姓,让他们种植核桃并形成产业基地,从而实现自给自足。“核桃和黑木耳都是当地特产,百姓的种植技术已经成熟,有了足够的田地和树苗,老百姓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义乌援建干部骆耀先说。

  如果说,身处青川的义乌援建指挥部为灾区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身在义乌的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则为青川百姓注入了五彩斑斓的希望。援建期间,在指挥部的联系帮助下,一家家义乌的爱心团体也为援助青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8年10月14日,板桥乡板桥小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对口物资捐赠仪式,来自义乌市台州商会的爱心人士翻山越岭来到这里,为学校捐赠了价值约30余万元的教育教学用品。

  同年10月19日,义乌企业浙江威尼蒂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向板桥乡捐赠价值80余万元的内衣4200套。

  同年12月14日,义乌市卫生局慰问团向板桥卫生院捐赠价值约10万元的B超仪、心电图仪、尿液分析仪等医疗设备,进一步改善了板桥卫生院的医疗条件。

  2009年4月28日,义乌市金佐消防水带有限公司向板桥乡捐赠了价值4万余元的消防水带,义乌市金消消防器材经营部向板桥乡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手抬消防泵。

  同年5月4日,义乌市青龙云海有限公司向板桥乡上马小学和板桥卫生院捐赠了价值10余万元的电脑和文具。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川的灾情牵动着义乌百姓的心,找到援助途径后,义乌的爱心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向青川,爱心像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青川县板桥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当地小学生们开心地翻看来自义乌市绣湖中学的爱心衣物。

  点滴力量浇灌青川“花朵”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当这份力量像烟花般辐射给更多人时,它的威力自然成倍增长。为了让爱心资助活动接力下去,义乌援建指挥部积极寻找并联系义乌的爱心企业、学校共同发挥力量。庆幸的是,这次“爱心召唤”很快就得到了响应。

  2009年,义乌市香山小学为板桥乡上马小学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图书,并建立“香山书屋”,为孩子们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义乌中学退休教师万成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2009年,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他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卖掉换得了5万元,并与价值3万元的书法作品一同捐给上马小学,上马小学为此建立了“万成伟助学奖”,用以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据悉,灾后的青川县人口数达20多万,而板桥乡只有约7500人。在进村入户调研期间,指挥部成员们发现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为此,指挥部特意准备一部分经费,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孩子上学。“青川人口损失惨重,很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而资助优秀的贫困学子上学是一个好办法。”这是当时指挥部成员的一致想法。

  2010年,吴中强、骆耀先等援建干部又以个人名义分别结对资助了当地的几名贫困学生,每半年为他们提供基本经费,解决他们的读书难问题。

  “在青川的三年,是极具挑战又极其充实的三年,即使后来回到义乌,我们的心依然记挂着青川的孩子,忘不掉,也放不下。”这是指挥部成员的共同心声。

  回到义乌后,援建干部们依然默默关心帮助着青川的孩子们,每年都会联系青川当地的学校和老师,让他们以家庭困难、成绩优秀、品德良好这3个条件为基础,推荐10位左右学生进行结对资助。其中,义乌台商会、台联会以及旭日公益的会员们也都参加了资助活动。在援建干部的牵线搭桥下,目前,义乌的爱心人士已结对资助了78名青川贫困学子。

  义乌学生与上马小学学生结对。

  青川学子在义乌实现梦想

  在青川县板桥乡山区里,许多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乡,也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为了开阔这些孩子的视野,带他们触摸外面的世界,2012年7月14日,已结束援建工作回到义乌的吴中强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结对活动———后宅中学暑期青川结对学生联谊活动。活动为期7天,为了方便青川的孩子们吃住行,后宅中学特意将学校宿舍打扫出来供他们休息。“当时,青川来了两位老师和9名学生,我们也推荐了9个孩子与他们结对。”后宅中学教师徐丽娟说。

  与后宅中学学生结对,建立特殊的友谊;参观戚家军纪念馆,赴劳动基地体验生活;看望福利院儿童和育智学校残疾学生,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游玩杭州西湖,开阔自身视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青川的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经历,也给他们中的一些人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后宅中学校长陈庆介绍,此前,后宅中学为了给灾区筹集捐助资金,每年都会安排一次爱心捐款活动,这些年,后宅中学将这些资金用于结对资助青川贫困学生,截至目前已资助了6名孩子。不仅如此,后宅中学副校长骆玉娟、退休教师楼锦芬以及徐丽娟老师等人,分别以个人名义结对资助了几名青川贫困学生。“我资助了一个孩子,现在在读大二,他想去当兵,为国效力,我非常支持他。”徐丽娟脸上满是欣慰。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帮助过我的人。”青川受资助学生王丹说。王丹来自四川省青川县,当年也参加了后宅中学的结对活动,在那次活动中,王丹第一次走出青川,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王丹大学毕业后在义乌某学校担任计算机教师,“义乌是我的第二个家,这里有帮助过我家乡的爱心人士,我想在这里发光发热,实现梦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个女孩缘何扎根义乌的心声。

  与王丹一样,想在义乌自力更生的还有一同参加过后宅中学结对活动的李文凤和李路遥。他们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分别在义乌从事外贸和电商工作,在他们心中,义乌是带给他们希望的地方,更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义乌与青川,虽相隔千里,但一根用爱心拧成的“红绳”连起了两座城市的缘分,十年间这份情缘已深深融入两城人的骨血,无法分离。这是我们曾经携手走过的十年,而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也已向我们招手走来,义乌的爱心力量依然会延续,义乌与青川的情谊也会更深厚,让我们期待青川的未来更美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