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信仰的味道”系列报道(1)高山仰止忆望道

发布时间: 2018-06-25 09:23:0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张静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望道旧居中复原的望道先生生前生活工作场景

  中国义乌网6月2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应悦 张静恬)近百年前,信仰如炬,凝聚磅礴的力量。望道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首译成中文,在凄风苦雨中点亮了信仰的火种,给摸索中的中国带来了理论之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

  近百年间,信仰如磐,写下气壮山河的精神史诗。望道先生所擎起的信仰旗帜以势不可挡的崛起姿态,走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路”,历史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近百年后,信仰如山,回望信仰启航的原点,望道先生与信仰的故事流传在神州大地,望道先生信仰的丰碑矗立在后人心中,让逝者流芳,存者增辉,来者继行。

  5月28日—6月8日,“信仰的味道”义乌商报全媒体新闻采风团,追寻望道先生的足迹,一路寻访,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品读望道先生的信仰故事,感悟崇高理想信念焕发的力量,以此汲取丰厚养分,激发精神能量。

  (一)

  如今的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望道故居,迎来无数前来瞻仰的人群。人们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不绝于耳。

  98年前的早春,29岁的望道先生回到这里,在简陋的柴房内,两条长板凳上横放着一块铺板作案,泥地上垫着几捆稻草作凳,就着一盏烙满油渍的煤油灯潜心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

  山风穿透柴屋,裹挟着阵阵寒意,煤油灯闪烁着微弱光芒,而望道先生心中充盈着升腾的信念。在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寒夜中,他用手中的纸笔,追寻黎明前的曙光。

  直至近谷雨时节,“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一叠字斟句酌的译稿装入纸袋,抱着放于胸前。出得屋来,抬头望见远处山花烂漫的美景,心头也充满了浓浓春意。那译稿中的一字一句,从此烙印终身。

  那一年,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暗潮涌动。万千进步青年,激情勃发,却又踌躇迷茫;他们想要改变,渴望有所作为,却又不知路在何方。而此时,由望道先生首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同一颗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在此后的30年间燃起了一场照彻神州大地的“大火”。

  源于这颗火种,一经播撒便将红色激流融入黄色土地,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揭开照耀中华的壮丽日出,涤荡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以1921年7月为起点,万千共产党人炽热的理想汇入信仰洪流,推动中国浩荡前行,见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深深的精神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望道先生翻译《宣言》的故事来阐释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执着和境界,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义乌人可以自豪地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系统传播,自望道先生从义乌始。

  近百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那些已经发生的故人与故事,在时光的浸染下,更显厚重。如今的分水塘村,风景依稀,倚栏着此时此刻的光景,跟随望道先生留在历史深处的一个个厚重足迹,眺望时空另一端的潮起潮落,每一次与望道先生的“直面”,仿佛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心灵锻造中感受他临危担当、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少年望道,感受到时代的风雨,怀抱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迈出乡关,东渡扶桑,求索着富国强民的济世之道。自那一刻起,临危担当、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早已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青年望道,为“开天辟地”的事业作前驱,贡献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向苦难深重的民族,播撒着谋求解放的社会革命之道。自那一刻起,临危担当、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早已融入他的灵魂。他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并一生坚定信仰,身体力行诠释“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真谛。

  暮年望道,德高望重,遐迩同钦,“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他用朴素的话语,彰显了坚守的初心,也向世人传递了无论身处任何境地都坚定不移的信仰忠诚。

  (二)

  代际更替,时光疾行,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步伐。位于上海市国福路51号的一栋小楼修复后重新开放,迎来更多朝圣者。

  63年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的望道先生入住这里。那时,这里还只是一片阡陌,零星的房子驻立在连片的农田之间,似知识狂奔激流中的驻足守望者,以追求真理为圭臬,辛勤撒播下的研究种子,为后辈们开出了绚丽的语言之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神思越过百年,那个为语言学、修辞学一生孜孜以求,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忘与王力、吕叔湘、叶圣陶交流语法、文法的学者望道的形象越渐清晰起来。

  望道先生的一生是学问家的一生。在学术研究上,他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倡导“好学力行”的训诫,以身作则践行“学行并重”。作为中国语言学的“拓荒者”,他破陈立新,开当代修辞学、语言学先河,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动大众语运动,积极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上海语文教育学会,并支持文字改革,为我国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敬称为“中国现代修辞学之父”。

  鸿儒荟萃,领思想之潮;群英云集,开风气之先。望道先生治学严谨,早年著有《作文法讲义》,是中国第一本有系统地讲作文法的书;他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他的《美学概论》最早探讨了美学,在探讨美的形式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他的《因明学》,是我国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因明学著作。除了最负盛名的语言学研究,望道先生同时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在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因明学、美学、文艺学、新闻学等学科都有种种成就,而且在诸多方面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望道先生的一生是教育家的一生。他是一师风潮中挡在刺刀前的老师,是战乱动荡中辗转全国坚持授课的教授,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一生情系教苑,曾说“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在他的观念中学生总是占着第一位。早在1947年,国民党大搜捕的时候,望道先生曾以全家人的性命,掩护了当时新闻系的一名左派学生何晓沧。而在建国后,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的生活里将学生置于无微不至的关怀下。

  1920年9月望道先生走上复旦讲台,在复旦执教50年,担任校长25年,为弘扬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树立优良学风、倡导学术研究、爱护复旦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因而桃李芬芳、誉满天下。1929年复旦调整系科时,望道先生将原来的中国文学科分成为中国文学系和新闻学系两个系,复旦大学始建新闻系。如今,有着89年历史的复旦大学新闻系成为了全国高校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而望道先生也以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为复旦的文化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

  走进复旦大学校门近百步,就会踏上一条横贯东西的“望道路”。进入校园的第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冠以“望道”之名,足见复旦师生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深切的缅怀和衷心的敬仰。在望道路西南面花苑的草坪上,耸立着望道先生的半身铜像,坐西朝东,凝望着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伫立在望道先生的塑像前,追忆他在复旦大学留下的点点滴滴,仿佛感受到他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辛勤探索;透过历史的风尘,仿佛看到了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教育大家的非凡人生。

  (三)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故乡里熟悉的乡音、醇厚的乡情、可亲可近的父老乡亲及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都是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牵挂。

  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漂泊他乡之时,望道先生24岁,走向一个广阔复杂的陌生世界,开始独立而艰难的人生旅途,而在故土的生活和记忆则形成了他的精神模子,故乡的山水风物为他孕育了精神种子,无论这颗种子在哪里开花,都与他的故土永远关联。

  可以说,义乌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予先生以丰厚的滋养。自小在分水塘长大,汲取义乌悠久历史中孕育的精神和品格,使先生的淳朴、勤勉和坚守,与“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相契相合、异曲同工。

  勤耕好学浸润了他手中的纸笔,刚正勇为塑造了他革命的品格,诚信包容传承了他生活的坚韧。义乌精神包含了望道精神的因子,望道精神又是义乌精神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具体而突出的表现。

  百年大潮,风起云涌,唯有真理与人格的力量超越时空,始终闪耀在人类历史的天空。望道先生留给义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义乌人民更是以望道为荣,将“望道元素”印刻在义乌大地上:

  故乡分水塘的变化日新月异,正向“信仰圣地、红色高地、初心之旅”方向迈进,望道精神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滚滚动力;望道中学的孩子们努力践行着先生“好学力行”的座右铭;“望道互通”成为全省首个以人名命名的高速出口;望道森林公园的如画风景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以望道故居为核心的“望道信仰线”徐徐铺开一张“信仰新蓝图”———以红色文化为种子,以初心为指引,将成为中国红宣言瞻仰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文化名村,让望道精神在这片红土地上接续传承……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