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信仰的味道”系列报道(3)探寻陈望道在浙江“一师”的岁月

发布时间: 2018-06-29 08:06:49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杭高“外的名人纪念碑,正中是陈望道。

  中国义乌网6月2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 )车子拐了几个弯,终于驶到一个横竖两条大街的交叉口,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便坐落于此。初夏的杭城,已染上些许燥热,抬眼望去,当年在老校门后植下的小树,如今已亭亭如盖。粗壮的枝干,撑起巨大而繁密的枝叶,似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人来人往。

  “当年,望道先生也是穿过这道大门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的,持着新文化的‘火种’一路向前。”杭州高级中学教师高利向采访团介绍道。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萌发出一种敬畏,遥忆起那个沧桑历史中的刚毅背影。

  1919年6月,从日本踏上归国渡轮的陈望道,在一片夏日的蝉鸣声中抵达杭州,在校长经亨颐的真挚邀请下,就任浙江“一师”的国文教员。

  这一年,北京赵家楼的烈火,拉开了一场激进狂飙的运动(史称“五四”运动)。从此,“民主与科学”的呼喊震荡中国,在“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中,爱国志士们发出横而不流者的最强音,影响和改变了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一年,西子湖畔的浙江“一师”,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新生事物、创办进步刊物……那些望道先生从夹缝中撒播的理性之光,在倚楼听风雨的年代,照亮了学生心中的漫漫前路。

校园一角。

  书生意气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老照片里的浙江“一师”,一条纵深的大道贯穿东西,从大门进,林荫路直通主教学楼,多年前植下的柏树林,青翠依旧。复行数十步,左手边便是当时“一师”学生集体围坐抗争的操场,如今修葺一新的校园景观覆盖其上,风暴里的历史记忆被蔓蔓青草悉心保护起来,透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长力。

  浙江“一师”的前身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许多名人如沈钧儒、鲁迅、许寿裳、马叙伦等,都曾在这里任教。辛亥革命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一师”校长经亨颐是一位民主主义教育家,主张办学必须追随时代潮流不断革故鼎新。“五四”运动爆发后,经亨颐提出“与时俱进”的口号作为办学总方针,对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浙江“一师”逐渐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高地。

  1919年8月6日,经亨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晴。大早,到校一转,即至会,晤陈望道,面允就国文教员。”这一年秋季开学,陈望道便正式受聘于浙江“一师”任国文教员。

  陈望道来到浙江“一师”任教时,正值“五四”浪潮冲击到了浙江。到校后,他立即与学校其他进步教员一起,配合校长经亨颐,以校为营,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中。

  当时的浙江“一师”,在“与时俱进”办学方针的引导下,首倡“学生自治、职员专任、改革国文教授及学科制”等措施。在这场改革中,被称为“四大金刚”的浙江“一师”四位国文教员———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其革命措施尤为引人注目。

  “五四”运动前夕,当时中等学校的国文课,所选文章大都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充满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其形式则是深奥的文言文。“五四”运动后,“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响彻云霄,陈独秀、胡适等人不遗余力提倡白话文,全国白话文报刊纷纷出版,有二三百种之多。然而,此时白话文的春风却没有吹进浙江“一师”的国文课堂。

  为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们能吸收到健康有益的“养料”,陈望道等四名国文教员组成“国文教授会议”,制定国文教授法大纲。他们从全国的报刊中选辑出100多篇颇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章,按内容进行分类,由学校里的石印机印刷出版。作为国文讲义,这些出版物被陆续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叫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取研究的方法”去阅读,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1909年,归国的鲁迅在浙江“一师”谋得第一份职业,于吴山圣水间撒播科学文化的种子;10年后,同样归国的陈望道在浙江“一师”觅得一份可以尽情施展才学的职业,在语言文字改良的路途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巧合的是,虽然相隔10年,这两位“文化斗士”在浙江“一师”的宿舍里却互相毗邻,跨越时空,精神相通。

浙江第一师范旧址纪念碑。

  初露锋芒 实践中宣传共产主义

  “五四”时期是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以思想伦理革命为先声,引发了其他领域的各项革命,使整个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界,出现万象纷呈的局面。

  新文化运动塑造了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以后,救亡又一次压倒启蒙,这一代知识分子担负起行动的任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大批学生报刊应运而生。

  然而,“五四”初期杭州的新闻出版界仍然比较沉寂。陈望道对这种现象颇为不满。他在致《教育潮》的编辑沈仲九的信中说:“我们因为图谋发展起见,回到浙江来,把浙江的出版的新闻等类,仔仔细细的调查了一番,实在非常失望;因为他们的著述,不但是够不上在二十世纪出版,就是在十九世纪、十八世纪乃至十七十六世纪……也还是够不上的。”

  在浙江“一师”师生编辑出版的《浙江第一师范校友会十日刊》《浙江第一师范十日刊》《浙江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刊》《浙江新潮》等诸多报刊中,以《浙江新潮》的影响为最大,这份由陈望道等主编的刊物曾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也是浙江最早一份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

  它在创刊词中提出知识分子中有觉悟的人应“投身到劳动界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以谋求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在创刊号上还转载了日本《赤》杂志一幅“社会新路线”图,指出社会改造的方向终将走向“布尔塞维克”。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望道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负责《浙江新潮》出版的学生夏衍后来回忆道:“《浙江新潮》这份刊物,是浙江‘一师’学生宣中华、俞秀松等在陈望道、夏丏尊的支持下办起来的。”陈望道在留日时期已经受到十月革命思想的影响,向往俄国革命的道路。《浙江新潮》在他的支持和影响下赋以革命的崭新的内容,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因此,刊物出版后,立即以思想清新、言论犀利而受到全国知识界的重视。陈独秀特意发表了“《浙江新潮》———(少年)”这篇随感录来赞扬它的出版以及歌颂杭州青年的革命精神。

陈望道宿舍如今被改建成党员活动室。

  挥斥方遒 “一师风潮”中的时代先驱

  1920年3月29日,当反动当局要撤换校长经亨颐时,浙江“一师”的学生们以“挽经护校”为口号,掀起了一场维护和巩固新文化运动的“一师风潮”。

  一场从北京燃起的五四启蒙思想之火,在救亡图存的声声呐喊中不断延续与深入。清晨的浙江“一师”一向安静,此刻却暗流涌动、剑拔弩张。七八百名武装军警包围学校、封锁校门,并冲入校内,强制正在早自习的学生离校。全校学生群情激愤,围坐操场、不愿妥协。

  住在紧靠操场的陈望道,闻声惊醒,急忙穿衣去呼唤住在校内的夏丏尊和胡公冕等人,一起冲入学生阵营中,向反动军警展开搏斗。他疾步走入学生中间高声喊道:“同学们,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你们不要哭!”然后他带领学生同军警开展面对面的斗争。

  民主科学的呐喊,余声坦荡;灵魂与血肉之躯,闪烁精魂。“一师风潮”的纪念碑,便静静矗立在如今杭高的教学楼一侧,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在石碑身上,垂下一片阴影。“这块地方原先是‘一师风潮’中师生围坐的操场,现在被改建成了校园中的一处景观,虽然历史的痕迹已经看不太清,但是其中闪光的‘五四’精神却永远被记录下来,激励一代代的学生,不忘初心,青春建功新时代。”高老师说道。

  眼前这一片生机勃勃的青草地,曾经荆棘丛生,动荡的年代,学生们坚毅的身影像刀剑一样扦插在此,洪亮高亢的呐喊声大写了一个用青春所描绘的黄金时代。

  浙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十分恼怒,拼命加以制止。于是当权者就把矛头直指浙江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浙江“一师”,妄图扼杀经亨颐、陈望道等在“一师”所进行的这场改革,不惜动用一切腐朽的力量来阻止新生事物的成长和传播。

  不久,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在语文老师陈望道的指导下写了《非孝》一文,发表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原意是反对不平等的“孝道”,主张平等的“爱”,这仅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却被反动当局视为撼动封建势力的洪水猛兽,从而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种反动势力庵集在一起,一齐向浙江“一师”开火。

  省教育厅指令经亨颐校长立即将“四大金刚”解聘,理由是“所选国文讲义全用白话”,“与师范学校教授国文之要旨未尽符合”。讲义内容“夹杂凑合,未免有思想中毒之弊”,而此四人“又皆系不学无术之辈”。对此,经校长据理力争,拒不执行省教育厅无理之命运,陈望道等也坚持留校任教,不主动去职。

  由于经亨颐抵制省教育厅解聘“四大金刚”的命令,当局变本加厉,利用1920年2月学生放寒假回家之机,悍然将经氏“一师”校长之职免去。这一决定遭到浙江“一师”师生的坚决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挽留经校长,教师拒绝接受省教育厅派来的新校长聘书,学生拒绝新校长进校。事态发展至此,“一师事件”已从前期的“《浙江新潮》案”转变为后期的“留经运动”,运动的实质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包围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

  在这场风潮中,浙江“一师”师生的勇气和义气,迅速得到全国舆论的广泛支持。各校学生的团结斗争,终于迫使政府当局收回查办“四大金刚”和撤换“一师”校长的决定,“一师风潮”取得最终胜利。

  百年前的呐喊似在耳畔,一个世纪前的激昂文字依旧历久弥新。浙江标志性的学生运动“一师风潮”,在当时迅速成为全国学生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中的突出事件,彰显了青年青春的主基调,高扬了民主科学的旗帜,也体现了青年一代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