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信仰的味道”系列报道(4)追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

发布时间: 2018-07-01 14:34:11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应悦 张静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陈望道复旦旧居内以手绘的形式重现在分水塘柴屋中译书的场景

  中国义乌网7月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应悦、张静恬)1920年的春天,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暗潮涌动。万千进步青年,怀揣满腔热忱,却又踌躇迷惘;他们渴望有所作为,却又不知路在何方。此时,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旧的柴屋里,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首译成方块文字,在凄风苦雨中点亮了信仰的火种,给摸索中的中国带来了理论之光。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实景复原了陈望道当年译书所居住的分水塘柴屋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与世长辞。然而,他留下的千秋巨笔、他首译《共产党宣言》时“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佳话仍被人们传颂着。

  A “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

  “一师风潮”轰动全国,陈望道因为在这次风潮中和他的同学们并肩战斗,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因此进入了陈独秀、邵力子、沈玄庐等人的视野。

  当时《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是一位“包了一辆黄包车奔走于上海滩各界的忙人”。他与陈望道原先就有书信往来。陈望道又常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撰稿。所以,邵力子是了解陈望道的日语、汉语和学术文化功底的。

陈望道复旦旧居内陈列的望老生前使用过的笔、墨、砚、碗盏

  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京读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大为激赏,都认为应当尽快把这部著作翻译成中文。通过邵力子的引荐,陈独秀向陈望道发出邀请,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寄去了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

  与此同时,《星期评论》的负责人沈玄庐和戴季陶也有此意。戴季陶在日本留学时曾买过一部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深知这部著作的分量,打算译成中文。然而翻译这部经典著作,不是容易的事,译者起码得具备3个条件:对马克思学说有深入的了解,至少得精通一门外语(德语、英语或日语),要有很高的汉语言文学的素养。这样,才有可能把这部经典著作译得出神入化。戴季陶自忖还不能做这件译事。回到上海后主编《星期评论》,他打算将其译出,在《星期评论》上连载。邵力子得悉戴季陶有这个设想,便向他推荐陈望道来担此译事。于是,戴季陶提供了《共产党宣言》日译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

自1848年德文首版的《共产党宣言》出版,它在世界各地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数千个版本,成了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此时的陈望道正因“一师风潮”影响而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因而更增强了他对旧制度斗争的信心。这件事使他懂得,他在一师的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至于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仅因为这一点,反动当局就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大动干戈,可见“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件事还使他进一步看到,对待任何事情,不能简单从新旧来判别是非,“单讲‘新’是不够的,应该学习从制度上去看问题”。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的。因此,必须“对于新旧逐渐有所区别和选择”,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

  基于这种认识,他欣然接受了邀约,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村,潜心研究新思潮,翻译《共产党宣言》。

  B “《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920年的早春,山区的气候还相当寒冷。陈望道躲进分水塘老屋附近的一间僻静的柴屋。端来两条长板凳,上面横放着一块铺板当做书桌,在泥地上铺上几捆稻草当做凳子。入夜后,点上一盏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埋头翻译。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尤其到了晚上,春寒料峭,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常常使他冻得手足发麻。但他只是凭借柴屋里简单的用具,以及老母亲给他送来的每日三餐菜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邓明以教授曾在其所著的《陈望道传》中详细描述过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这个故事的细节:母亲见他夜以继日地埋头工作,身躯渐见消瘦,心疼极了,特地包了几个粽子,让他补一补身子。义乌盛产红糖,母亲将粽子端至柴屋时还随带送上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稍待片刻,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是否还需添些红糖时,他连连回答说:“够甜够甜了。”一会儿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吃了满嘴的墨汁,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陈望道只顾全神贯注地译作,竟全然不知蘸了墨汁在吃粽子。

  陈望道对翻译工作相当严谨仔细,为使译文准确符合原意,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词典》、《英汉词典》,时时刻刻聚精会神斟词酌句,一丝不苟。《共产党宣言》原版是德文,而当时陈望道手中持有日本《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06创刊号刊载的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这个日文本是转译自塞缪尔·穆尔(SamuelMoore)的英译本而非德文原本。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在他的最新研究中发现,陈望道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日文翻译中有一些错误。如《共产党宣言》中的Bourgeois和Proletarians两个词,1906年日文本中译作“绅士、平民”,陈望道斟酌之后译为“有产者、无产者”,这种译法完全符合《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主旨:“社会全体现已渐次分裂成为对垒的两大营寨,互相敌视的两大阶级:这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正是望老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使得日文本中的翻译错误之处都一一得到了纠正。”周晔做客商城大讲堂主讲《信仰的味道》时曾介绍。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没有任何译本可供参考,此前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字也不多,缺乏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在翻译中不知攻克了多少难关,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尽管如此,他还是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

  当时,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部的几个成员,曾想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直接翻译过来,但翻译第一句时就卡住了,最后只好加了一段文字说明大意。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是这样的:“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以后的多个版本,对第一句的译法都不尽相同。改来改去,现在我们可读到的1932年版华岗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是这样的:“有一个怪物正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这种译法与陈望道的译法几乎一致。由此可见,陈望道的译文是比较经得起推敲的。

  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开启白话文修辞学风气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凝结的散作烟云,神圣的堕入秽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文学性在某些地方胜过底本(日文本和英文本),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近谷雨时节,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一叠字斟句酌的译稿装入纸袋,抱着放于胸前。出得屋来,抬头望见远处山花烂漫的美景,心头也充满了浓浓春意。

  “望老是带着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去翻译的。因此,翻译后的用词非常生动并且准确。而《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晔说。

  C “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版问世了,由“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那时出版印刷都很仓促,8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因封面是红色头像,所以被称为“红头版《共产党宣言》”。首版只印了1000册,陈望道全送给有志青年。初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国内仅存11本,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里都有珍藏。1920年9月,又再版重印了1000册,同时把书名改正过来,换成了马克思的蓝色头像,被称为“蓝头版《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供不应求,成为炙手可热的读物。到了北伐战争的时候,更是随军散发,还有读者纷纷来函询问何处有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由沈玄庐出面,在《民国日报》刊登《答人问〈共产党宣言〉的发行》,告知“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新青年》社”。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成为名副其实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陈独秀发函至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和济南等地,要求他们也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或支部,同时寄去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大家都是先从学习《共产党宣言》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资料显示,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曾对这本译著大加赞赏,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也是它的拥趸。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素来为陈望道所景仰。刚拿到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陈望道即将自己的译著赠给鲁迅和他的胞弟周作人,以求指正。鲁迅在收到书的当天就仔细阅读了一遍,他对这位小同乡的作为赞赏有加,“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1920年夏天,青年毛泽东从湖南来到上海,他到陈独秀住处拜访时,正好看到了正在校对的陈译《共产党宣言》的译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接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十多年后,在延安的窑洞前,毛泽东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露自己思想成长历程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刘少奇在回忆那段历史时也讲过,当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周恩来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在194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他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邓小平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前者是陈望道翻译的。

  D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政治局常委们意味深长地讲述了陈望道“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赴沪浙两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在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展柜前,总书记驻足良久、弯腰观看,连称“非常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这一幕成为这次“初心之旅”点睛之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以此诠释“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真谛。总书记的多次关注和讲述,启发我们思考:何为陈望道等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当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何种精神?或许能从陈望道一生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答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近代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完整中译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陈望道不仅是把《共产党宣言》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人之一。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同时是陈望道进修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此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终身未变。

  从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任务的那一刻起,陈望道一生从未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5月党的早期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陈望道就是其中主要成员并与陈独秀等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位党员之一。直至1973年9月,在接受中国新闻社的记者采访时,83岁高龄的望老仍向记者表明“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

  时光飞逝。《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诞生已有98年了。其间世界风云变幻,时势更迭,但巨著栉风沐雨,经久不衰,真理的光芒依旧闪耀。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