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抗战老兵张希福:陈望道是个生活很节俭做事很原则的大孝子

发布时间: 2018-07-03 10:39:05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翻阅各种报纸,收集与陈望道有关的资料,已成张希福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热潮一浪高比一浪。位处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每天都会迎来一波接一波前来瞻仰的人。人们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不绝于耳。

  陈望道是国内首个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他在凄风苦雨中给中国共产党点亮了信仰的火种,凝聚了磅礴的力量。

  除了首译《共产党宣言》,关于陈望道的故事还有很多。前天是建党97周年纪念日,记者专程走访分水塘村,寻找陈望道的族人,了解更多关于陈望道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村民们说,分水塘村有两个老人对陈望道的情况比较了解,一个前几年已去世,另一个现住在义乌怡乐新村养老,他就是义乌知名的抗战老兵张希福。

  生活很节俭,是个大孝子

  “陈望道是我的表伯,他每次回义乌,我都在场,村里人数我和他最亲了。他的很多事情,我都知道。要了解陈望道,你算找对人了。”得知记者来意,94岁的抗战老兵张希福老人表现出一副不容置疑的得意神情。

  “你知道陈望道吃粽子为什么会沾上墨汁吗?除了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很专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房间太暗了。”张希福说,第一个把陈望道吃粽子沾墨汁并说粽子甜的人,是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在那个年代,有钱人家晚上都习惯点两支蜡烛,陈望道是个生活很节俭的人,他一般只点一支蜡烛。陈望道在分水塘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他的母亲张翠(张希福叫她姑婆)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掐掉一根灯芯?”每每此时,陈望道总是回答说“一根够亮了。”

  “1946年上半年的一天,当时我22岁,陈望道来消息说要我带姑婆去上海玩几天,之后我就带她去了。”到了陈望道家,张希福发现门边摆了一把有靠背的小竹椅,陈望道笑称那是他特意到市场买的,准备供母亲上街逛累了休息用。“他真的很孝敬母亲,我姑婆是个小脚老太,累了,他就摆起竹椅让她坐一下。在一个写着‘华人不准进入’的地方,我姑婆觉得很奇怪,陈望道马上说,总有一天,中国人会翻身的,总有一天,这里会变成‘洋人不准进入’。”

  做事很原则,从不帮人说情面

  “1950年,我姑婆去世,陈望道专程赶回老家尽孝。因为生怕他此后可能会很少回义乌,村里一些亲戚、族人都想找他帮忙,因为他当时已是个大人物,大家都希望他能帮忙说说情面,给自己的孩子介绍一份好工作,但都被他回绝了。”张希福印象中的陈望道,是一个做事特别讲原则的“铁关公”。“托他找工作,他总是说要自己去创业。据我所知,他从参加工作到去世,从没帮人介绍过工作,也从没帮人去找过什么关系。”

  张希福说,因为自己读过书、当过兵,也见过大世面,陈望道一向很器重他,但每次说起想让孩子到上海工作一事,陈望道马上就会严正警告“找工作、找关系的事情,千万别找我,我是不会帮忙的。”

  1977年,得知陈望道病重,说话都已很费力,张希福和姑丈陈明礼、陈君清到上海探望。“他告诉我,回家乡后一定要告诉村里人,只要读得起书,一定要读书;读不起的,就学一门手艺,否则以后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张希福说,陈望道病危期间还曾说,他一生就两个愿望:一是他在上海复旦大学住的地方不归上海市政府管辖,居民们买东西很不方便,他写报告给上海市政府,后来实现了;二是他一直希望分水塘村前开个山洞,村民砍柴卖就不要翻山岭了,有了山洞村民就不会那么辛苦了,这是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一直没实现。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与世长辞。让张希福和分水塘村村民感到意外的是,陈望道生前留下的那笔17余万元稿费。“村里人都知道,他死后留下了17余万元稿费,大家都以为他会捐给村里开山洞,没想到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全部稿费捐给党组织。”张希福说,在陈望道看来,老家开山洞与国家利益、党的利益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大是大非、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陈望道头脑很清醒,刚正不阿、一生为党尽忠的他,是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

  【相关阅读】

  张希福其人其事

  1942年,18岁的张希福从金华农校毕业后,在陈望道的影响下,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张希福被选为金东义西联防处第八大队分水塘自卫队中队长。

  “当时的中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连长,不脱离生产,主要任务是协助部队开展抗日斗争。打仗的时候,给抗日游击队送茶水、送子弹、抬伤兵和探情报等。”张希福说,受陈望道的影响,他频繁接触共产党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又回到义乌,国共两党的部队摩擦不断。后来,新四军北撤离开义乌,只留下一些地下党组织,其中一个地下党联络站就设在分水塘村。“联络站负责人叫胡恒山,兰溪人,金华农校第六届畜牧科毕业生,是我的校友,他就住在我们村的张人兴家里。”

  国民党军队进驻义乌后,对共产党员包括参加过第八大队的游击队员进行清算,张希福由于在分水塘自卫队的时候比较积极,曾两次被国民党通缉。他不得不从义乌辗转跑到上海,张希福由此逃过一劫。后来,在陈望道家人的帮助下,张希福在上海美通电业厂找了份工作。

  不久,义乌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陈伟杰被叛徒出卖也避到了上海。张希福把他安排到法租界一家法国人办的无轨电车公司里隐藏。由于陈伟杰的党组织关系被中断,无法开展地下党工作,也无法得到共产党保护,张希福又想到了陈望道。在张希福的陪同下,陈伟杰连续九个晚上到陈望道家拜访,让其帮忙寻找组织关系。最后,在陈望道的帮助下,陈伟杰与地下党组织终于接上头。

  “1948年,我感到上海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刚好我们隔壁村的何桂芝在南京,她当时高中毕业,我就到南京去找她,并于10月10日在南京和她结婚。”1950年初,张希福和妻子回到义乌。次年3月,张希福被人推荐到鲤鱼山小学教书,又先后到畈东、何斯路、分水塘、平桥、里经等七所小学当过代课老师,一直代课到2001年。后又在夏演初中当了两年门卫,回家后到分水塘陈望道故居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直到近几年年纪大了才不去讲解。

  “现在陈望道故居的讲解员陈华仙,是陈望道的堂侄女,由她接替,我很放心。”如今,张希福虽然已经94岁高龄,但他身体依然硬朗,耳清目明,思路清晰,说话也一点不含糊。“最近,我每天都要收看电视,翻阅报纸,因为关于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报道特别多,这些资料我都要记录或收集起来,到时一起送到陈望道故居去。”

  张希福说,看新闻得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旧居,修复后已重新开放,每天都会迎来很多参观者,他很高兴。“那栋小楼,我非常熟悉,有机会还想再去走走看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