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至,高粱红,谷子熟。
陶器的古朴、米酒的醇香、月饼的甜蜜、孩童的欢笑,是缸窑秋天的味道,也是义乌人思乡的味道。
缸窑村,位于义西南,是义亭镇的一个偏远小村庄。2005年之前,缸窑村可谓村如其名,烧窑制缸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烧窑买卖日渐冷清,缸窑村也成了落后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缸窑村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美环境、建项目、谋产业,蝶变成义乌的精品村。
整洁是最美的风景
在缸窑村的古龙窑边,两位小朋友正在玩耍。他们是缸窑村所在地———杭畴小学六年级学生,一位是缸窑村人,另一位是新义乌人。记者询问他们垃圾分类知识,两位小朋友都能说出不少。
在杭畴小学门口,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每天上下学时间,校门口遍地垃圾;如今,学生的行动影响了家长,校门口越来越干净。
“以前村里垃圾遍地,如今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人人都是保洁参与者,村庄环境自然就大变样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很舒服。”78岁的贾良弟是缸窑小学老校长,说起村容村貌的变化,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已当了7年保洁员的缸窑村村民翁女士深有同感:“以前垃圾多,每天要扫很多次,路面依然不干净,现在我一天扫一次就可以了。”
冯玉琦是缸窑村的卫生监督员。每天,他要沿着村道巡查两三次,每次一个多小时。“早上从校门口开始,沿着村里各条小道走,看看路上有没有垃圾。”冯玉琦说,自己的工作就像一个“移动摄像头”,随时随处“抓拍”卫生死角。
特色是最美的乡愁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基础,特色发展则是美丽乡村的助推器。“2013年,缸窑村把目光瞄准历史资源,决定走出具有缸窑特色的发展之路。”村党支部书记陈跃俊说。
近年来,缸窑村在乡村绿化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村里每条干道和小巷两旁都种植着乔木或灌木,连片林区早已枝繁叶茂。同时,村里还致力于提升村庄软实力,先后修缮了4处古建筑,设立了陶缸陈列馆,新建了古陶主题公园。
此外,缸窑村“两委”立足“陶艺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创新将废弃的缸窑、陶房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开办了陶艺体验中心、“龙窑”复烧、婺剧表演等特色项目,现在周末平均游客量在2000人次以上,新加坡、荷兰等国外学校也先后前来开展亲子游。
漫步缸窑村,一股以陶为名的微景观随处可见,江南古村的历史风韵尽收眼底。水缸是农户家栽种绿植的花盆,米缸是孩童们绘画涂鸦的画板,酒缸是长者家乘凉的椅凳和高高垒起的房子,而那些破碎的缸片,是古色古香的围墙,是别有风味的古道。
古宅凝固历史,卵石述说衷肠,陶房蹉跎岁月。这便是缸窑。
振兴是最美的乐章
美丽乡村,不但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鲜明的文化特色,更要有美丽产业、美丽经济的支撑。
陈俊跃就是缸窑村华丽转身的见证人,也是让缸窑村从杂乱到美丽、从贫瘠到富裕的实践者。
“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让村民们真正富起来。”陈跃俊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今年很多事在做,比如建设陶房、小广场、陶博物馆、婺剧文化馆和玉石博物馆,路面改造,建立村级居家养老中心……”陈跃俊提起缸窑村今年要做的事,如数家珍。
“到了缸窑村,早上可以散散步、聊聊天,中午可以到农家吃个午饭,下午还能到陶艺馆玩一玩,‘缸窑一日游’已经能满足周边市民周末游的基本需求。”陈跃俊说,“今年缸窑村将串联佛堂、义亭两大镇,打造义西南黄金旅游线路,把缸窑村‘陶艺旅游’做大做强,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环境好了,特色有了,“金凤凰”便飞来了。
“我开了18年的陶土工作室,缸窑村的文化底蕴非常符合我的创作需要,所以我选择入驻缸窑村了。”热土坊陶艺工作室创始人俞永明说。
蝶变后的缸窑村,还得到了义乌市安徽商会、杭州鹿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恒风集团等企业的青睐,成功引入缸窑古村落开发、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入驻和村企对接等多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1.8亿元,村庄发展充满活力。仅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村里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缸窑村是远近闻名的“陶都”,也接连获得中国文化传统古村落、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保护利用重点村、浙江省美丽特色精品村以及全国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蝶变缸窑,看得见缸,望得见窑,看得见的乡土;蝶变缸窑,留得住岁月,留得住乡野,留得住的记忆;蝶变缸窑,记得住古树,记得住青瓦,记得住的乡愁;蝶变缸窑,望得见整洁,望得见古朴,望得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