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宾正在与志愿者交流经验。
中国义乌网10月1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陈健贤)10月13日,在光源科技小镇党群服务中心,40多名志愿者齐聚一堂,参加今年第一期义乌市志愿服务培训。为他们进行培训的讲师是义乌公益圈里的“老前辈”———金利宾。今年40岁的金利宾把自己13年的青春献给了义乌公益事业。金利宾说,自己是广大义乌公益人的一个缩影,他的公益之路也是义乌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
爱心网民成为志愿者
13年前,7名有爱心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聚到了一起,他们就是义工之家的第一批成员,金利宾是其中之一。
“当时,在义乌做公益的人不多,我们对公益的理解就是做好事,帮助别人。最初我们开展公益活动的形式是组织义卖、去福利院、走上街头清除牛皮癣。”金利宾说,“后来我们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一些贫困学生读不起书,就决定帮助义乌本地的贫困学生。”要怎么帮助他们呢?几名年轻人怀着一腔热忱跑了好几所学校,想从学校获得贫困学生名单,并挨家挨户去走访,但学校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拒绝了他们。几名年轻人没有灰心,又通过认识的老师拿到了一些贫困学生的名单,并发起了针对义乌本地贫困家庭学生的“爱心助学一帮一”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溪人,金利宾主动承担起苏溪区域内贫困学生走访的任务。“不去走访根本想不到,在义乌还有那么贫困的家庭,还有一些孩子连读书都是梦想。”从此,公益这颗种子在金利宾的心里扎下了根,他从一个爱心网民成长为一名义工之家的志愿者,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助学路。
挑起公益组织发展重担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那一年四川汶川地震让爱凝聚,也让中国志愿者瞬间暴发巨大能量。义乌公益事业也迎来了春天,一大批志愿者加入到义工之家、爱心公社等公益组织中来。义工之家的志愿者人数一下就达到了上百人,2009年更是达到了上千人。
那个时候,公益组织都比较松散,没有制度约束,更没有政策支持,想参加就参加,想离开就离开了。2009年,最初成立义工之家的几名“元老”相继离开,金利宾成为义工之家的负责人,挑起了义工之家发展的重担。为了做大影响力,金利宾在不断摸索中前进。除了继续做好爱心助学,他开始创新,2010年,通过新浪微博、淘宝网、浙中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起“拍卖时间”换取爱心公益金的活动,网民花20元钱可拍得志愿者一小时的服务,筹得的爱心公益金用于帮助一位11岁男孩做亲子鉴定,以解决户口问题。这一次创新,让义工之家出了名,也让金利宾体会到了创新对于公益活动的重要性。
随后,金利宾将创新的思维用在了爱心助学活动上。刚开始助学时,义工之家只是单纯地给贫困学生家庭送钱,但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家庭的困难不是简单地靠一两次资助就能够解决的。了解情况后,金利宾动起了脑子,尝试改变模式,让贫困学生家庭通过自己的劳作获得酬劳,于是“爱心农场”活动应运而生。“我们开展种植、采摘等体验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家庭获得应有的报酬。”金利宾说,这种帮扶模式正是他努力追求的“绿色”公益行为。在这样的模式下,受助者可以通过付出,有尊严地获得帮助,同时没有“损失”。
但对于一个公益组织来说,光有创新、爱心是不够的,要规范发展才能走得更远。在义乌市民政局的帮助下,2014年,义乌市多家公益组织完成注册,义工之家公益协会就是其中之一。金利宾说:“义工之家的活动非常多,工作强度也很大,为了减轻主要骨干的工作压力,避免造成骨干流失、整个组织解散的局面,我们向民政局提出筹备注册申请。注册成功后的义工之家公益协会发展更有活力,运行也更规范、更专业。”
把公益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2016年,金利宾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义工之家。“因为在公益事业中投入的精力太多了,与个人生活产生了一定冲突。再加上,自己在开展公益活动方面也觉得遇到了瓶颈,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提升。”金利宾一度陷入困境。
同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这让金利宾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他说:“在义乌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13万人,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业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后,做公益也有法可依了,这意味着开展公益活动要更规范。”
此后,金利宾加入了合众融益专项基金,并担任青少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公益组织的培训和公益讲师的培养上,把自己13年的公益经验传授给更多人。金利宾说:“我的经验不属于我,它属于每一个热心公益的人,我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走上公益道路的人,通过专业力量的带动,让义乌的公益事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