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9日讯(通讯员 刘哲 商报记者 王婷)宽敞明亮的市场、整洁有序的环境,这是记者在青口菜市场看到的。近日,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达标评价考核,记者在跟随考核组走访中发现,经过全面规范整治,在规范化农贸市场买菜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
改造提升前的青口菜市场,是一个简陋的“棚架市场”,四面通风,遇上雨雪天气,不但居民买菜不方便,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还因为场地限制,摊位面积小,经常会出现脏乱差、占道堆放等问题,对此市场管理人员非常无奈,“让经营户整改了,但是不久就会回潮,没有办法,硬件跟不上啊!”
像这样的市场还有不少,我市全面启动农贸市场规范整治前,市场监管局牵头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了摸排,全市166家农贸市场中,无证、无序违规建设现象严重,日常管理也存在缺位。如何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全面升级
2016年,义乌市全面启动农贸市场规范整治工作。市政府将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农贸市场规范提升列入2016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十大民生实事。
市场监管局牵头,多部门联合对全市农贸市场实地走访、分类施策,按照“规范办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治取缔一批”的思路,当年就取缔马路市场28家,并启动首批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项目。
在义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市场监管局牵头对农贸市场进行布局规划,并编制了《义乌市农贸市场布局规划(2016-2030年)》,力争打造一批软硬件齐全的精品市场。
青口菜市场就是列入2017年度农贸市场规范整治计划的重点项目,在原青口钢棚市场旧址进行拆旧建新,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按照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和浙江省放心农贸市场标准进行建设,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和过去的钢棚市场相比,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口村村委主任吴汉忠说,新市场不但环境好,还为村里带来很不错的经济效益,村民都对此赞不绝口。
“经过两年的攻坚,全市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完成了改造提升,一批新建的农贸市场投入使用,还有数十家农贸市场工程项目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8年,就有8家新建农贸市场竣工开业,12家完成内部改造,按照星级市场标准进行建设,并配备了公平秤、智慧溯源系统,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提升。
达标评价,用标准化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
为了督促市场主办方严格落实管理责任,我市创造性地开展了农贸市场规范管理“五达标”评价。今年9月份,我市出台了《义乌市农贸市场规范管理达标评价办法》,梳理出包括五水共治、文明经营、食品安全在内的27项评价内容,每月一次,对全市农贸市场开展评价。年终依据年度评价得分进行统一排名,按比例划分A、B、C、D、E级农贸市场,在发放补助资金、享受优惠政策、评优评先、监管措施及频率等方面采取差别化激励、惩戒措施。
同时,义乌市还将农贸市场规范管理达标评价情况列入全市攻坚竞赛活动和镇(街道)年度考核内容,以此倒逼落实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镇街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全市农贸市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
“达标评价对于市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通过达标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也提升经营户的整体素质。”词林菜市场管理人员说。在10月的达标评价中,词林菜市场因为部分经营户未将食品原料离地摆放被扣了分,市场马上组织全体经营户进行自查整改,并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让“菜篮子”拎得更安全、放心。
对于村办菜市场来说,一个普遍的困境就是没有专业管理人员。“以前我们的市场,就村里的几个老年人在管,怎么管得好?”吴汉忠说,村里意识到新市场建起来了,管理不能走老路子,经过集体讨论,村里决定将市场交由市场集团“托管”,“新市场有了专业的‘管家’,我们既省心又放心。”为了鼓励村办市场开展“托管”,我市还出台政策,对年度考核中排名靠前的“托管市场”给予资金奖励。
评价达标是一个查漏补缺的环节,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究竟应该怎么做?市场监管局正试图用“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都应该有一个标准,既方便了市场管理,也便于各个市场横向比较。”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与中国计量大学等专业院校合作,制定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管理、建设布局、物品摆放、卫生工作、食品安全管理”五大规范标准,评审通过后“五大标准”就将在义乌全域范围内的农贸市场进行推广。
“农贸市场关系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以改造提升来升级农贸市场的硬件条件,以达标评价、标准化管理来提升农贸市场的软件水平,软硬件两手抓,带动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让安全放心的“菜篮子”成为食安义乌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