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2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是宋人笔下的耕读家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是清人诗词里的克己家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诫子书》中崇尚的廉谨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一种文化,历经岁月沉淀,烙印文明;又是一种精神,穿越历史风尘,薪火相传。
近年来,义乌借助“家风”为载体,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开展一系列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在丰富多彩活动的浸润中,市民纷纷“晒”出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从家风家训的传统美德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让每个家庭的文明家风汇聚,形成社会好民风,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落地生根。
浓郁家风丰厚和美乡村之“魂”
三层半的小洋房整齐划一、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加速……城西街道吴坎头村村委办公室墙上的几幅图纸,勾画着这个村庄的美丽未来。“明年这个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屋过新年了。”看着眼前宏伟的规划图,吴坎头村党支部书记吴璀云畅谈起村庄发展的新思路。
从村委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吴璀云参与农村基层管理事务已有17年。这期间,壮大村集体经济、治水剿劣、农村有机更新等,一直是摆在村案头的几件大事。
“17年间,吴坎头村的集体资产从4元钱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吴璀云说,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见证着曾经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那么,推动吴坎头村发展不断增速的是什么?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
在吴坎头村,除了天蓝、地净、水清的景色外,还有一处别致的风景让人难忘。它便是张贴于家家户户门前,由村民自创、践行、推广的200余条“好家训好家风”。以在村里传承了近千年的《吴氏祖训》为底本,村民各自量体裁衣,重新书写适应于新农村发展的家风家训。“将祖训通俗化的过程,也无形间给村民的行为举止树立了一个道德准则。而这道德准则也内化为精神动力,开拓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吴璀云说。
徐徐展开全市和美乡村建设画卷,不难发现,在各个先进村的发展脉络上,大同小异都有着家风文化浸润的特点。
因地制宜延伸“好家风+”,让好家风如春风吹拂至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汇聚形成农村的好风气,提升村民素质、推动乡风文明,成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动力。用浓郁的家风筑牢和美乡村建设之魂,形之美下,乃魂之馨香。
优良家风汇聚精神文明力量
“我的家风是诚信立业、和睦兴家”“我的家风是以身作则、春风化雨”“学生时代的百封家书是父亲赠予我的不竭力量”……一句句优良家风、一幅幅团圆合照、一个个家风故事,在近年来全市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温暖行动中,不约而同地“烹制”出一道道家风文明大餐。
在寻找“最美家庭”的美丽之旅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既有相互扶持、诚信立业的奋斗之家,也有用爱温暖、静待花开的友善之家;既有相守相爱、平淡中显真情的和睦之家,又有乐于助人,长期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友善之家。这些家庭中洋溢着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的时代气息,体现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家庭的完美结合与体现。
社会即万千家庭总和,社风即千万家风汇聚,在分享“最美家庭”故事和感悟中,涓涓细流的家风汇聚成河海浩荡的社会文明风气,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远航大船,在这片土地上激发出一股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与寻找“最美家庭”同步开展的,还有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让典籍“复原”、让家训“复出”、让乡贤“复活”、让民俗“复苏”,一系列举措在乡村凝聚了向善的力量,引领了新农村的文明风尚。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在佛堂镇毛陈村文化礼堂家训馆内,村民龚先生扶着眼镜细细查看龚氏祖训、族规、家训。文化礼堂,成风化人,百年来随着龚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家训长久留存,并借着文化礼堂重现生机。
“文化礼堂建成后,我特别喜欢这个家训馆,每天都会过来看看,这里的内容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为人处世哲学,常看常新。”龚先生说,村民们把家中世代传承下来的言行举止和约定俗成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并重新雕刻成板,悬挂在固定位置,从此文化礼堂的家训馆成了各家聚人心、沐新风的地方。
将治村着眼点放在“道德立村,文化立村”上,着力挖掘、利用乡间典籍、家风家训、新旧乡贤、民俗文化等“复古”资源开展说教,提升了村庄美誉度、百姓满意度,村风民风得此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