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是创新创造的整体概括,是企业商誉的综合凝聚,也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浙江一直走在改革发展的前沿。
“十二五”期间,全省商标品牌工作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战略推进引导支持下,按照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品牌强省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浙江省“十二五”商标发展规划》的实施,围绕商标注册服务、运作管理和监管保护工作,探索构建起了工商主推、企业主动、部门协作的商标品牌战略推进格局,多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
过去的五年,浙江企业商标注册、使用得到普及,国内有效注册商标从51.8万件增长到115万件,位列全国第二;
知名品牌的培育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行政认定驰名商标从195件增长到562件,浙江省著名商标从2564件增长到3635件,均位列全国前列,马德里体系商标国际注册量达4442件,境外注册总量6.9万件,位列全国第一;
商标品牌保护的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0843件,案值6.88亿元,罚没款5.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25起649人次,各类案件数据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在2011年和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开展的两届中国商标金奖评选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运用奖”、宁波市工商局和义乌市工商局先后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保护奖”,是获奖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而杭州、宁波、绍兴更是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A.品牌建设绸缪之道如何开启?
答案:书写商标培育“好文章”关键词:品牌指导站、“三名工程”
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的新活力将如何激发?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无疑是重要的一招。
从2011年起,浙江就将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数等重要商标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考核各市地、县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内容,商标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013年,浙江省工商局联合省农业厅、省供销社、省林业厅、省国资委和省知识产权局等四个系统联合开展了商标战略实施推进工作。一年后,力推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将商标品牌建设工作转变为政府重点落实的工作内容。
至此,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成为浙江全省建设“三名工程”、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全面提升“浙江制造”形象的一堂必修课——
在嘉兴,推进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管理运用成为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地不仅召开了全市证明、集体商标管理运用推进会,还出台了《关于加大推进全市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管理运用的实施意见》。
舟山把海洋旅游业商标战略作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旅游业商标战略引导的扶持力度,引导注册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商标,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商标战略实施。
丽水则以纳税100强工业企业为对象,落实“一对一”帮扶。
当地的一个品牌培育计划是:通过开展为期三年的分类指导,循序建立商标品牌培育管理机制,力促百强企业的国内注册商标率达到100%、外贸企业的国际注册商标率达到100%、驰名商标持有率达到10%、省市著名商标持有率达到60%。
去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地市商标品牌工作考核要求,浙江省工商局又专门制订了《浙江省商标品牌发展评价体系》,力争实现对各市商标工作水平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创造良好政策发展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培育平台,实现了品牌指导站和品牌基地功能的提升和融合。
2011年,浙江省工商局在湖州长兴专题召开全省品牌指导站工作现场会,并研究下发了《在全省开展品牌指导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年,又在余杭召开全省品牌指导站工作推进会,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工商所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截止目前,浙江共有各类品牌指导站551家,实现了全省各县(市、区)的全覆盖,推动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部门参与”的品牌工作联动机制,受到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王建满和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的批示肯定。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的商标年申请量从2010年的12万余件增长到2015年的23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也从2010年的51.8万件,增长到2015年的115万件,均呈现倍数增长趋势。
在做好品牌指导站的同时,浙江还积极巩固全省121个品牌基地的发展,重点指导品牌基地内的企业创牌、用牌、护牌和申报驰著名商标,充分发挥了品牌基地在引领专业化生产经营和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中的作用。
在绍兴,中国轻纺城品牌指导站成立后,以花样版权登记管理保护,知名商品和知名商号培育提升,商标注册、使用、保护为主要内容,如今市场每年登记花样版权已经达到全省著作权登记数的一半以上。
除了打造培育平台,建立和完善培育引导机制也是商标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3年以来,浙江省工商局展开了“名企、名品、名家”即“三名工程”调研,此后,与经信委等部门做好与第一批6家“名品”企业和所属政府的协调、指导和对接等,并签署了责任书。以第一批“三名”试点为契机,浙江省工商局制订出台《关于印发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县(市、区)与示范乡镇(街道)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发挥了商标品牌企业的示范引领效应。
据统计,目前全省11个市均建立了市级知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三级一体的梯次评定体系。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商标“走出去”等方面,也是卓有成效。
导报记者了解到,在规范农产品品牌发展上,浙江工商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省局先后出台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为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好指导。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10.9万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3件,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562件驰名商标中,农副产品驰名商标达到了50件。
在接连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后,“常山胡柚”的价值绝不只是单纯的水果。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常山胡柚”正在从单纯的鲜果销售,向以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为辅转变;并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成为带动常山一、二、三产业的杠杆,2014年总产值达4亿元,是常山县名副其实的“金果”。
同时,大力推进商标“走出去”战略实施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境外注册量,从2010年的4.4万余件,增长到2015年底的6.9万件;全省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从2010年的2937件增长到2015年底的4575件,居全国首位。
B.品牌助力转型升级,路怎么走?
答案:创新抓手推进商标运作关键词:商标质押、服务小微企业
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在浙江,商标也能变身“真金白银”,纾解企业的资金之渴。导报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工商局积极指导、服务企业开展商标资本运作,2009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共有97家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其中多数为驰名、著名商标企业,贷款额累计达11亿元。
在湖州,以商标专用权质押获得贷款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融资的新途径。浙江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凭借评估值4.1亿元的“久盛”商标,获得交通银行南浔支行6000万元的贷款支持;浙江老娘舅餐饮有限公司凭借评估值6000万元的“老娘舅”商标,获得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3000万元的贷款支持……据统计,截止2015年上半年,湖州共有7家企业以商标权质押的方式,成功获得了融资贷款,贷款数额达2.16亿元。
单个企业之外,浙江还不断创新抓手推进商标质押工作。2015年,浙江省工商局与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发文部署开展“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明确了第一批20个县(市、区)作为先试先行单位。
作为全省“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先行先试区,普陀多次与人民银行普陀区支行沟通,共同协商行动方案,并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的通知》,明确行动的重点对象主要是驰名商标企业、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潜力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身特色的自主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经营或管理模式创新的新型企业;纳入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企业;从事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企业。
去年底,舟山普陀海汇水产有限公司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从普陀农村商业银行获得450万元贷款,前者也成为舟山首个通过商标权质押成功获得贷款的企业。
不仅如此,浙江省工商局还向国家工商总局争取在台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商标质权登记申请受理点。
2015年7月21日,浙江台州银行和台州市丝丝美席业有限公司代表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副局长刘中杰手中接过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证,这标志着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受理点正式启动运行。当日,受理点通过远程受理流程,办理了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第一证”。
半年多来,台州始终积极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与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品牌企业、商标评估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协作机制,精准对接服务,共同推动商标权质押贷款工作。
而台州受理点的设立,大大减少了登记成本、缩短了登记时间,为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带来了较大便利。并且,通过商标权质押,企业对商标品牌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品牌跟自己生下来的小孩没什么区别,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对此,有企业经营者表示。
根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省贷款累计达439家,涉及商标1069件,参与金融机构100家。其中成功办理登记备案的562件,授信额达55.9亿元,实际贷款总额达33亿元,占到全国同期商标质押登记办理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与此同时,围绕全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浙江省工商局还提出了首批35家小微企业品牌培育和创建工作任务要求,在去年的浙江省著名商标认定中,明确对列入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型企业和现代农业种植养殖业骨干企业等给予重点指导和认定倾斜。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为服务省著名商标企业和社会公众,提升商标品牌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去年浙江省工商局启动了《浙江省著名商标申报和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通过商标综合信息库以及商标服务平台和商标监管平台即“一库两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全省商标品牌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商标监督管理能力,更好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C.品牌保护如何实现?
答案:“双打”行动持续亮剑关键词:整治、监管
商标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基础。然而,近年来不法商家针对大品牌商标的“傍名牌”侵权案件呈多发趋势,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工商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开展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全省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0843件,案值6.88亿元,罚没款5.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25起649人次;各类案件数据达全国第一。
2011年,浙江省工商局专题召开了全省驰名商标培育和保护工作会议。2013年,牵头在流通领域全面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保护驰、著名、涉外商标专项行动。
此次行动中,不少大案要案水落石出。
温州工商在指导企业合法、合理使用“驰名商标”时发现辖区浙江吉尔康鞋业有限公司驰名商标认定文书涉嫌伪造,经调查,发现该企业所委托的非法中介为谋取暴利,伪造司法认定驰名商标法律文书进行诈骗,涉案金额达60万元。
嘉兴工商通过前期大量调查,对海宁皮革城箱包区隐秘出售假冒国际知名品牌箱包的现象进行了突击检查,共查获隐秘销售假冒GUCCI、CHANEL、LV等各类假冒侵权手提包、手包368只。
数据表明,此次行动开展以来,共查处假冒驰、著名商标、涉外高知名度商标案件152起,案值达725万元。
去年,浙江省工商局又专题部署了保护“三名”工程企业“公牛”集团的驰名商标的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商标侵权案件4件,罚没款4万元,取得明显成效。
网络市场监管方面,201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规范管理的通知》,积极部署开展针对网络市场的商标专用权保护。
在这一年开展的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中,全省共开展网上检查网站、网店153881个,实地核查网站经营者14265个;核对并完善网络经营主体信息数据120286条,核实有效“网络工商”标识255887个;处理网络举报投诉3234起;查处违法案件615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37件,罚没款836.42万元,有效维护了全省的网络经济秩序。
去年,成立了浙江省工商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积极开展与国内最大网络交易平台淘宝网的合作,支持阿里巴巴战略发展,通过数据平台共享,加强网络平台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提高监管效能,充分发挥权利人作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工商局探索组建了境内外100余家知名品牌权利人参加的浙江省知名商标品牌保护联络网,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受理、转办网内权利人的举报投诉,探讨交流新型疑难商标案件,受到权利人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开展一体化监管也是商标监管方面的探索之一。导报记者获悉,此前浙江按照“国内权利人国外权利人主体平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相互对等”的监管宗旨,下发了《关于对我省企业海外维权保护进行调查的函》,积极帮助企业海外维权;切实加大对洋品牌的监管力度,先后查办了丰田汽车、雀巢奶粉、肯德基、LV背提包、索尼相机等案件一系列洋品牌案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统计显示,仅2015年,全省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138件,案值达11989万元,罚没款8467万元,移送司法机关93起97人次。
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商标监管方面,也是如此。
“十二五”期间,浙江工商部门一方面重视系统合力的发挥,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省工商系统基层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局实施“强队砺剑”工程,兴起大练兵大比武热潮,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和多次会商,与海关进行对接,探索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案源信息互通机制、案件联合办理机制、信用平台共建等协作配合机制,加强关内关口知识产权保护的衔接,和知识产权局、商务、公安、质量与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等也加强联系和配合,展开了联合维权工作。
在品牌保护上,提升平台建设不啻是一项关键举措。导报记者了解得知,2014年,浙江省工商局转发了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设立浙江省工商局企业信息公示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工商案件管理信息系统有关工作的通知》,由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统一公示,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直接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每年都会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联合新闻媒体通过开辟宣传新《商标法》、以及商标品牌战略实施专栏,做好宣传引导,加强商标知识的宣传普及,促进全社会关注新法、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去年,浙江省工商局结合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等活动,联合知识产权局等部门,扩大了全省“双打”行动影响。此间,部署开展的“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和“我省境外商标注册位居全国第一”两项工作还得到新华社、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