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香(左)细心喂儿子吃东西。
孝义商城,义行天下。在义乌民间,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母爱抚养患病儿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爱的征程中默默坚持了50多年,她就是赤岸镇三角毛店村的朱桂香。
柔弱肩膀顶起一片天
朱桂香今年83岁了,一生坎坷艰难。18岁那一年,朱桂香嫁给三角毛店村一小伙子,21岁生下一个儿子,一家人生活清苦却快乐。1965年,朱桂香生下小儿子,高兴之余,发现这孩子有点不对劲。经医生检查,小儿子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给朱桂香重重一击。
在那年代,连饭都吃不饱,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只有活下去,她才有机会给孩子治病,可是全家六口人,只有朱桂香夫妻俩有劳动能力。为补贴家用,朱桂香卖茶、砍柴、喂猪、放牛、养蘑菇,与丈夫同甘共苦,后来还与丈夫到永康贩卖麦麸。“假如没有这个行当,我们一家人要挺过来还真不容易。”朱桂香说。
说起贩卖麦麸的往事,朱桂香记忆犹新。一次阴差阳错的机会,朱桂香夫妇从一名永康人那里了解到,永康的麦麸每斤比毛店的便宜两元,如果有力气,可挑回来卖,一定赚钱。正“日愁米、夜愁被”的朱桂香夫妇喜出望外,凑足本钱后,半夜三更翻山越岭到永康去进货。第一次,朱桂香只挑了50来斤麦麸,之后能挑100斤麦麸。“冬天最吃不消了,一停下来,全身都是汗,风一吹,冷冰冰的。”朱桂香说。
“只要能给儿子赚到医药费,吃再多苦都值得。”朱桂香说。有一次,朱桂香夫妇挑着担子到了枫坑口村时,丈夫被同行的人不小心撞倒在地,下肢磕在石头上,疼得迈不开步。朱桂香二话不说,把丈夫的担子寄放在附近农户家,自己一边挑担子,一边搀扶着丈夫回家。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朱桂香说,只要一想到能为小儿子赚点医药费,多苦她都能忍受。
好心人帮他们渡过难关
“一般来说,应是儿子照顾母亲的,80多岁的朱桂香却在照顾50多岁的儿子,真不容易。”三角毛店村78岁的毛冬球老人是朱桂香多年的邻居,平常喜欢到朱桂香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说起朱桂香家的事,她十分感慨。朱桂香却说,照顾自己的儿子是应该的,而且平时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她觉得很温暖。
朱桂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抱小儿子到义乌城区看病的情景。当时,三角毛店村到佛堂没有公路,更没有公交车,虽然佛堂到城区有几趟班车,但为了省点钱,她抱着儿子徒步去城区医院,而从三角毛店村到城区来回要走60多公里。“累了,在凉亭里歇一歇,顺路拉手推车的好心人会将我儿子带上一段;渴了,就到路边村里讨碗水喝,好心人还会指一下路。第一次出门,我碰到的都是好心人啊。”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四五十年,朱桂香心里依然充满感激。
那时候,只要听到哪里能治小儿麻痹症,朱桂香不管山高路远,都会四处求医。有一年,朱桂香抱着小儿子到东阳黄田畈找一名乡村郎中看病,郎中看她们母子俩又累又饿,就给了两个热气腾腾的萝卜包。“一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萝卜包的味道,真是太好吃了。”朱桂香回忆道,前几年,轮椅还是稀罕之物,东阳一个好心人知道她家没有轮椅,瘫痪病人进出不方便,便托人送来了一个轮椅。当时,送轮椅的人因为忘了朱桂香家的具体地址,还将轮椅送到了附近的深塘村,深塘村的村民又陪着把轮椅送到她家里。
朱桂香已是八旬老人,平日里却要将近100斤重的儿子抱上抱下,异常艰难。寒冬腊月里,为了将儿子抱上床,朱桂香要提前将臃肿的棉衣脱掉,有几次差点感冒。为防止儿子摔下轮椅,朱桂香就用一根绳子绑住儿子,有几次还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听到动静,邻居赶紧跑过来帮助扶回去。“没想到,我这几个六七十岁的邻居,手脚都挺利索呢。”朱桂香说。
知道朱桂香有事情要出去,邻居们都会主动照看她儿子,有时候邻居们聚在一个屋子里,热热闹闹的。逢年过节,义乌的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纷纷前来慰问,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来温暖。去年12月30日,大雪纷飞,爱心人士朱先生驾车从义乌将参加爱心组织年会的朱桂香送回家,还捎上许多慰问品。当地政府、残联、村两委尽其所能地为朱桂香争取到了低保等保障待遇,特别是前几个月开始的“长期护理险”,真正给她免了后顾之忧。“谢谢共产党,我照顾瘫痪儿子,政府还给我发工资,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说起眼前的生活,朱桂香感动不已。
如今,由于好心人的帮助,朱桂香的儿子已经能进行简单对话,还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看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朱桂香很开心,也非常感谢好心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