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专题>规矩方圆>家风家训 正文

耕读传家 立身立行——尚书第龙华院家风氤氲百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南宋尚书第、义乌第一所书院遗址……历史上的龙华院村可谓流光溢彩,历经几百年的幽幽书香,深深浸润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先祖鲍公琰的行为事迹和精神品格仍在村内广为流传,后人谨守“耕读传家”的古训,潜心向学,人才辈出。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淀,不仅成就了这座历史古村的独特韵味,也使龙华院鲍氏一族成了远近闻名的儒雅之族。

见证历史风流的建筑遗址如今仍在龙华院内坚守着。

  昔日荣耀 龙华书院开义亭学风

  时光如墨,染黄了曾经的黛瓦粉墙;时光如刀,削平了曾经的雕梁画栋。走进义亭镇龙华院村内的一座老宅,虽然历史的烟尘湮没了它曾经的繁盛,但门楣上刻下的“轸星耀彩”四字,几百年后依旧清晰可见,见证着昔日的荣耀。

  “这处老宅原先或许是尚书府第的第一进院,也或许是龙华书院的一部分,具体已经考证不清楚了。但无论它原先用作什么,都是先祖鲍公琰在家乡的印记。”村民鲍昌甫说,如今这处老宅已成为龙华院后人缅怀先辈的场所之一。

  “宋宁宗曾赞鲍公琰曰:‘功臣子功,德训进隆,赐之诰命,千古遗风……’”问及先祖鲍公琰,龙华院的村民大都能说上一二句,语气中透着浓浓的敬慕。南宋淳熙五年,鲍公琰中进士,功升兵部尚书,后以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致仕,从此龙华堰(现龙华院)就有了“尚书村”和“尚书第”的称号。鲍公琰告老还乡后,又在龙华堰创办了义乌第一所书院—龙华书院,大开理学之风。

  据文献记载,义乌历史上曾有过众多书院,名师宿儒在书院进行学术研究、讲经论道、开门授徒、创立学派,留下了不少流风余韵。退职回归故里的鲍公琰,决定建书院授学来回馈乡里,于是建起义乌当时第一所书院——龙华书院。该书院于龙华堰龙溪之东西两侧,优游自适、泉壑终老。从历史的吉光片羽记载中,不难发现当时这两座雅致庭院里文化根系之繁茂。

  书院兴盛时期,鲍公琰也在此地著下《龙华文集》十卷、《家训》二卷。时光荏苒,虽然建筑遗址如今在龙华院村大多难觅,但先祖的书籍却幸运地保存下来,其中蕴藏的精神也被后人代际传承下来,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成为如龙华院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鲍氏一族的优良家风,千百年来从未间断,开创了宗室家族的鼎盛时期。

龙华院村民品读宗谱中流传几百年的鲍氏家规。 

  今日辉煌 优良家风成就乡村发展

  “我叫鲍昌牛,我家的家规家训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叫鲍庆荣,我家的家规家训是‘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我叫鲍建军,我家的家规家训是‘俭入奢易,奢入俭难’”……近来,龙华院村民正在忙着一件大事——各自书写各家的家风家训,而量体裁衣的蓝本便是该村家喻户晓的《鲍氏家规》。家风家训从上墙到上心,无形中构筑起龙华院村在新时代里的精神脊梁。

  孝顺父母、兴起文教、优恤孤寡、和睦乡里,此乃《鲍氏家规》的四要义也。随着时间沉淀,家规中蕴含的内容愈发透出历久弥新的清芳,吸引并影响着鲍氏后人及其他后辈,循着祖辈的期许毅然前行。

  “我们龙华院村虽是一个只有300余人的小村庄,却培育知名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工程师等40多名高学历人才,这和良好的家风家训激励密不可分。”细数村庄辈出的能人贤士,鲍昌甫老人的眼中满含骄傲,如今龙华院人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发光发热。耕读家风已经渗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或许也是鲍氏繁衍千年、长盛不衰的秘诀。

  2016年,在鲍昌甫的号召下,龙华院村民走遍村庄每一处角落,寻访历史、追怀先人,自发编写《尚书第龙华院》一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再现了村庄的光荣历史以及几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尚书家风。

  在全市和美乡村建设的火热画卷里,龙华院无疑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村两委与村民一同携手共进,扎实开展环境整治、雨污分流、党建工作等,迎来了村庄的美丽蝶变。“《鲍氏家规》塑造了龙华院村全体村民的价值观,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村两委班子工作氛围,也让优良的传统在这里代代传承。这股由全村村民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正推动着龙华院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快速奔跑起来。”龙华院村党支部书记鲍建伟自豪地说。

  义乌商报记者张静恬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