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陈望道故居 燃星星之火 立信仰之源

发布时间: 2020-06-14 08:45:1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义乌,这片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条河都有传奇。

  100年前,在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一位29岁的青年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把《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方块字。这本仅万余汉字的小册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就是《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之所——陈望道故居,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铭记光辉历史,不忘初心使命。义乌是省定革命老区市,在这方具有悠久革命历史传统的热土上,镌刻着令人难忘的红色印记。为迎接“七一”建党99周年,本报特开设《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老区巡礼》栏目,追寻先辈足迹,挖掘红色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让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力量继续激励我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道奋勇前行。

  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村因塘得名。

  陈望道故居所在地——分水塘的村名早在清代已有文献记载,在这个四面环山、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边,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此塘中的水从两边分流出去,东南一路留在义乌,西北一路流入浦江县境内,分水塘因此而名。

  抗日战争时期,分水塘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金(华)义(乌)浦(江)兰(溪)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也是抗日武装第八大队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村因人而扬名。

  陈望道的祖祖辈辈耕种于斯,生存于斯。直至祖父辈,仍以务农为主,但同时开始兼营靛青的制作和买卖,又从事染坊行业。由于经营有方,积攒了一些家产。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读书不多,思想却非常开明。他变卖田产让子女走出山村求知问学,不仅送三个儿子上了大学,还不顾村里守旧派的非议,毅然将女儿也送到县城女子学校去读书。他克勤克俭,购田置业,在清宣统元年建造了一幢楼房,也就是现在的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故居为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建筑,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布局,一进五开间,前设弄堂,左右各两间厢房,中间是一个小天井,天井用条石铺地。南面山墙为一字形照壁,照墙上开石库门,上方横匾题“桂馥兰馨”,门外立一通小影壁,以防气直通堂屋。宅前有个小花园,园路铺鹅卵石,四周围墙,南面门庑开院门。由汪道涵题写的“陈望道故居”匾额挂在大厅中央。

  故居内“陈望道生平事迹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陈望道辉煌的一生。正中央是一个大屏幕,上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旁有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一书的评价。屋后的宣誓广场上塑有一面鲜艳的党旗,基座上书着入党宣誓词。

  西厢房西面有柴房一间,陈望道在这柴屋中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后来,柴屋焚于火中,而他翻译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现今柴屋已经按照当年的原样修复,里面陈列着陈望道用过的桌椅、一盏煤油灯和一个简易的书架。

  激情岁月翻译《共产党宣言》

  置身此处,仿佛进入时光隧道,重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从日本启程回国,应聘任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在因从事语文课程改革而引发的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中,他得到了锻炼和洗礼。

  1920年初,陈望道收到邵力子的一封信,说《星期评论》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同时还捎给他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

  精通日语、英语,又有出色汉语功底的陈望道,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份重任。陈望道后来回忆:“当时社会上有各种思潮,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答应翻译了。”

  随后的日子,陈望道把自己“关进”了老家的柴房。时值早春,天气还很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但他始终废寝忘食地翻译全文。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则常常由母亲送过来。

  有一天,陈望道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给陈望道补补身体。他母亲把粽子和红糖送进去后,过了一会儿,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到母亲进去收拾碗碟时,只见陈望道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拿粽子蘸着给吃了!

  就是这样,陈望道忘我地一字一字斟酌和推敲,“花了比平时多5倍的功夫”,历经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迅速风靡神州大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热忱欢迎。初版的1000册,很快售罄;次月重印的1000册,也很快被抢购一空。到1926年5月,共出版了17次。北伐战争中,曾有一个时期在军中散发此书,人手一册,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早期党组织。1921年,上海成立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为第一任书记。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发行,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事。它创造了历史的思想起点,它影响了无数激进民主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由此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让苦苦思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让“信仰的味道”历久弥新

  “来到这里,我就到望道红色主题邮局写了封信,加盖红色邮戳,寄给读高中的儿子,让他也了解红色文化,品味信仰的味道。”昨天上午,正在陈望道故居参观的游客陈先生说。

  为了让“信仰的味道”传播得更远,这些年,义乌着力打造望道信仰线。该线起于城西街道横塘村,经七一村至何斯路村,止于分水塘村,全长约13公里。

  望道信仰线从自然景观提升、产业植入、文化发掘等多个方面入手,用红色文化、山水景观、人文历史串起各个小村落,将《共产党宣言》诞生,海外宣传、国内宣传的历史过程,以景观小品形式布置在各个重要节点,形成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之路,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品味信仰的味道,感受信仰的力量。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来了36批团队。”望道故居资深讲解员陈华仙说,游客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新疆,最大的一个团队有600多人。据悉,2018年,陈望道故居参观人数达10.5万人次,接待各单位集体宣誓、上党课活动760余次,游客同比增长75%。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望道故居获得了更多关注。2019年,接待团队超1000批次,参观人数超过16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孩子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预备党员来到故居庄严宣誓入党;还有越来越多的老党员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这里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得了包括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金华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金华市党史教育基地、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内的多项荣誉,并且与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