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半个世纪前 听陈望道讲述建党前后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 2019-11-19 10:06:2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供图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网络图片

  中国义乌网11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供图)1964年4月造访陈望道,在2010年重新发现采访文稿。如今,年逾八旬的金普森教授将当年的记录文稿捐献给了陈望道故里收藏。

  今年重阳节期间,年逾八旬的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普森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采访陈望道时的文稿,捐献给了陈望道故里收藏与展出,把陈望道当年回忆建党前后的情况和经历呈现给广大观众,以表达对陈望道的敬仰与对家乡义乌的深厚感情。当天,在捐出文稿时,金普森教授还特写下了一段说明,叙述了当年采访陈望道时的经过。

  据金普森回忆,1964年4月19日,陈望道在杭州大学作《关于语言研究的建议》的学术讲演。演讲结束后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合了影。当年在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的金普森,就与楼学礼、沈家善等前往陈望道下榻处采访,请他谈谈中共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陈望道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他们的采访。因为金普森与陈望道是同乡,采访就由他来主持。采访结束回校后,先由沈家善整理了一份采访稿,楼学礼和金普森则在原稿的基础上作了补充和修改。2010年,金普森在整理文稿时,找到了这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访问记录。

  金普森出生于1932年重阳节,字重阳。如今,他特选在今年重阳节期间捐献文稿,可见有着特殊的含义。金普森旅居杭州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年逾古稀后卸去行政职务与众多社会兼职后,有了更多时间回义乌走走看看,并决定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做点贡献。那么,在这份采访稿中,陈望道又谈了些什么呢?

  投身新文化运动,在“一师风潮”中的使命担当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也在这一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担任国文教员。

  “我从日本回来后,住在杭州城站清泰旅馆。先有台州中学校长(他曾到日本参观,因而认识)要我去教语文。后来,浙江一师校长经亨颐知道了,就到清泰旅馆来,叫我搬到学校里去住,要我下半年就在浙江一师教书。因接受了台州中学校长的邀请在先,所以我没有同意。他就说:‘把学校当作旅馆好了。下学期如果愿意在这里教就在这里教,如果不愿意可以到台州去。如果留在我们这里,我别的没有什么可以奉送,只是你喜欢怎么教就怎么教。’于是,我就留下来了。但是讲好,如果台州方面再来邀请,我还是应该去台州的。”陈望道在接受金普森等采访时说。

  陈望道在浙江一师教语文,讲授一些新的文艺理论。不到半年,浙江教育厅查办浙江一师的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这四个国文教员,即所谓“四大金刚”,罪名是:“非孝、废孔、公妻、共产”。“‘非孝’是因为学生施存统写了一篇‘非孝’的文章,这篇文章我没有看过;‘废孔’,则与我们有关系,当年孔子的生日,大家都放假,而我们没有放假;至于‘公妻、共产’,则是因为光有上面两条,还够不上查办的罪名而被附加上去的。”陈望道说。

  “‘五·四’以后,我读了点马克思主义书籍。我们的被查办,在杭州闹了一个很大的风潮。结果是他们收回了成命,我们跑了。他们要校长辞退这四个人,但校长因为事先说过让教员喜欢怎么教就怎么教的,所以不能辞退我。问题不能解决,教育厅便撤去经亨颐的校长职务,另派了一个新校长。学生就关起铁门,不让经校长走,也不准新校长进来。后来,政府当局派军警包围了学校,把学生集合在操场上,以刺刀威胁学生,甚至有学生被殴伤,强迫他们欢迎新校长,由此引起了全杭州师生的公愤。浙江一师以外的学生,也带了铺盖到浙江一师,支援浙江一师同学。这种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是‘五·四’前所没有的。”陈望道说。

  “这一事件后,我回老家了。在家乡分水塘的旧房子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说。

  为建党助航,抵沪后的工作重点是宣传和组建工会

  1920年4月底,陈望道携带着《共产党宣言》译稿抵达上海,与陈独秀建立了密切联系。当时,建党成为他们整个工作的主旨和核心,一些新的重要任务接踵而来,其中首要的是对工人阶级的组织与教育。

  “我们当时做的工作,其一是宣传(不公开),用的是‘五·四’时的活动方法。进步的积极分子,一方面自己写文章、印刊物组织书报贩卖部,贩卖新书和旧书。通过卖书的情况,可以知道什么人比较进步,这些都是组织青年做的。”据陈望道回忆,“《新青年》原在北京,后来搬到上海,1920年我到沪后就由我担任编辑。起初,《新青年》上登载的社会主义的文章都是翻译的。当时,我们许多人一边译书写文章,一边学习和工作。”

  在这期间,陈望道拥有两大报刊的宣传阵地。“《新青年》是第一个阵地,另一个阵地则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组织党的许多人编辑,每天出版一次,刊出的文章很多。此外,我们还到各学校去演讲。”陈望道回忆说。

  陈望道所说的第二项工作是组建工会。“起先组织的有三个:印刷工会、邮电工会、纺织工会。组织办法是开设补习班,替工人补习文化。像现在电影《燎原》(上映于1962年)所描写的,使工人觉悟起来。工会原来是救济性的,党成立以后,就加强战斗性了。”陈望道说。

  “我记得1921年阴历新年的时候,我们还不到十个人,曾经四处拜年,印了许多红帖子。正面写的是‘恭贺新禧’,背面写的是宣传共产主义的口号。挨家挨户地去送帖子。那时上海新年流行这种送帖子的风气。陈独秀、我、沈雁冰、李达都去送。”陈望道说。

  党成立时在中央工作,此后投身于文教战线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望道当时身在上海却没有参加“一大”,这是“一大谜团”。

  “党成立以后,发展很快。我开始是在中央的,我没有去参加代表会,因为我和陈独秀意见有些不合。”陈望道说。

  陈望道说,他的个性也很强,因而离开了中央。但他离开中央的时候就说过:“革命是不断发展的,要使共产主义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我虽然离开中央,但我们都是同志,党要我做的事,我会尽力去做。”此后,陈望道就在文教战线上工作了。

  据陈望道回忆,上海大学是党办的最初的干部学校,陈独秀写了一张小纸条给他:“望道兄:上大请你负责,凡是需要同志们做的,你都提出来好了。”由此可见,上海大学是中央办的,不少同志都来讲课,名义上是请“名人演讲”,实际上是党在主持。当时,于右任当校长,陈望道做教务长。

  陈望道回忆说,当时的上海大学有三个系:一是外文系,完全是资产阶级的,非党的,教员都是发了钱才来上课,没有钱不上课;二是中文系,教员中有部分是党员,沈雁冰经常去讲课;三是社会系,整个都是党的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模糊外面人,让他们看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面目。

  上海大学在当时影响很大。除了上海大学,还有中华艺术大学,也是由许多中共党员一起兴办的。“我们还开过书店,被封了,就换个地方再开。当时开书店并没什么钱,用的是版税,办杂志也是如此。此外,我们还办过一个外国语学校,外面挂着外国语学校的牌子,里面实际上是进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陈望道说。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