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婺剧盔帽:冷门技艺藏绝活

发布时间: 2020-08-13 09:36:06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蒋筱兰 摄友 吴琅文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夜深人静时,梅立忠沉浸在制作盔帽的宁静世界里。

制作完成的盔帽。

梅立忠正在精心修整盔帽。

梅立忠正在雕塑用于制作面具模型的泥胚。

盔帽的面具泥胚。

在泥胚上粘贴毛边纸或者宣纸,等纸干了以后,再取下来,用于制作面具。

在纸板上刻出盔帽造型。

在盔帽上沥粉,使画面图案丰满起来。

给盔帽刷上油漆、涂色。

在面具上贴银箔或者金箔。

  中国义乌网8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蒋筱兰 摄友 吴琅文)传统婺剧盔帽,又名“盔头”,是传统古装戏曲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如帅帽、草盔、凤冠等。在戏剧表演中,盔帽与戏装的搭配相当有讲究。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年纪、性别各不相同,需要通过搭配不同形制、不同色彩的服装、盔帽,来体现的人物不同个性。

  在现代多元的娱乐方式冲击下,婺剧这门古老的传统戏剧,留住的戏迷越来越少了,而懂得婺剧的服饰行头制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盔帽服装管理员梅立忠,始终坚守着这方传统文化阵地,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盔帽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婺剧盔帽制作方面是屈指可数的行家里手。

  今年50岁的梅立忠,制作盔帽已有40多年头了,涉及的工种有泥塑、剪纸、木工、木雕、油漆、金工等活计,他样样都精通。

  盔帽制作,可以说是他的家传绝活。梅立忠的父亲梅孙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盔帽制作,在家里开了一间盔帽制作坊。梅立忠7岁那年,他的父亲正在帮武义文工团修补盔帽。“制作间里好多破破烂烂的盔帽放在那儿,等待修补、制作,有扎巾、帅盔、女皇盔、文堂等各种盔帽。”初次见识了造型丰富、形态各异的盔帽,勾起了年少的梅立忠强烈的好奇心。

  梅立忠天天看着父亲修补、制作盔帽,耳濡目染下,也逐步地帮着父亲做一些下手活,生炭炉、熬牛皮胶、剪样板、扎杨梅球、安装羽管,雕刻龙头、耳朵等简单的活儿……就这样,他迷上了制作盔帽这个行当。

  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梅立忠对制作婺剧盔帽的塑型、焊接、贴金、点翠等各道工艺,都能应用自如。他22岁时,已能独立制作常用的婺剧盔帽。

  “我父亲常说,手艺人的名声,是通过制作器物的质量好坏来论定的。做活的时候,每一道工序,都一定要严格要求,从我们手上出去的每一件器物,都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份手艺人的执著,成为梅立忠始终恪守的职业信条。无论做什么手艺活儿,一要功夫做足,二要用料考究,三要做工严谨、细致。在他来看,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梅立忠25岁那年,进入义乌市婺剧团工作。他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他此前所学的技艺终于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经年累月制作婺剧盔帽,日常和他打交道的也是婺剧演员,每天浸淫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对婺剧、婺剧人物有了尤为深刻的了解。盔帽对于梅立忠而言,不再是单纯的器物,每个盔帽背后的都是有人物、有故事的,是一门活的艺术。

  他家里那间五六平方米的书房,就是他平常“玩”盔帽的工作室,满屋子都是成品、半成品盔帽,各式各样的配件,以及各类制作工具。在婺剧团后台两侧,长长的走廊里堆满一个个大箱子——这是梅立忠的工作“领地”,箱子里是满满当当、理得整整齐齐的盔帽、戏服、配件。

  盔帽制作是一门冷门的技艺,哪怕梅立忠“玩”得再好,也不可能给他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对此,梅立忠依然沉心静气,每天沉浸在制作盔帽、面具的工艺中,在操弄刻刀、铅丝、泥胚、马粪纸之间,找到无穷的乐趣。

  盔帽、戏服的管理,在外人看来,是一项繁琐、重复的工作,每次演出前,梅立忠都会把盔帽、戏服、鞋子都仔仔细细地整理一遍,每次演出要用到成百上千件的行头,件件要完好无损。哪怕是断根细绳、少颗玻璃泡珠这类小瑕疵,在他看来,都是不完美的,可能会影响演出效果。

  冷门也罢,繁琐也好,梅立忠始终不改初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这门手艺。和别人一聊起这门手艺,他总是兴致勃勃,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些年来,梅立忠对传统婺剧盔帽的学习、制作、研究,从未间断。他为义乌婺剧团所演的《义乌兵》制作的各色盔帽,获得了由省文化厅颁发的盔帽制作单项奖。

  近几年,梅立忠更加注重盔帽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婺剧盔帽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者既要具备历史文化知识,又要有绘画、镂剪等手上功夫,需要心灵手巧的多面手。他父亲那一代手艺人日渐凋零,他自己也已人到中年,培养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可以说迫在眉睫了。他常趁着下乡演出、外出文化交流等机会,为义乌剧团的学员、学校师生、社会戏曲爱好者,讲解戏曲人物造型穿戴方面的常识、盔帽制作工艺。

  如今,梅立忠正在整理传统婺剧盔帽的经典样板,并做一些适当的改进,对一些濒临失传的盔帽进行挖掘、抢救工作。“除了盔帽,现在我开始着手整理面具,像魁星、白脸、金脸、雷神、土地公婆等面具,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他有些忧心地说:“面具的抢救保护工作,甚至比盔帽更为紧迫。因为面具相对盔帽来说,更讲究专戏专用、专人专用,有些戏里用得不是很多,所以关注的人更少,更容易失传。”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