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九旬老人生前提出捐献遗体 女儿万般不舍帮他完成遗愿

发布时间: 2020-12-09 09:44:3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王佳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王萃潮早年填了中国人体器官自愿捐献登记表。

王萃潮守护“培德堂”牌匾。

王萃潮生前立下的遗嘱。

  中国义乌网12月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刺骨的寒风,吹进佛堂镇田心村的古建筑培德堂内,王君缩了缩脖子,把衣领裹得更紧了。“爸爸,我现在能理解您的愿望了,我也在努力对接,可我还是舍不得您啊。”面对父亲王萃潮的遗像,王君不停地流泪。

  11月26日凌晨5点半,91岁高龄的王萃潮老人在医院离世,他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或卫生院校做医学研究之用,而女儿王君却仍然百般不舍。“爸爸临走之前再三叮嘱这件事,可我们劝不动,只好顺着他。我既然答应他了,就不能食言,希望能让他心安。”王君说。

  一份20多年前的遗嘱

  褶皱的纸张,清晰的字体,呈现在眼前的,是王萃潮20多年前立下的遗嘱:我虽一身劳累,身体康健,无任何特殊疾病。为了下一代的健康长寿和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我死后自愿将遗体全部捐献给各医院和卫生院校做医学上的解剖、医学研究之用。

  “捐献遗体这件事,父亲坚持20多年了。”王君说。

  王萃潮在1997年9月13日立这份遗嘱时,并非一时冲动。据悉,1980年王萃潮的妻子肚子肿胀,腿脚浮肿,医生误诊为脉冠炎,并开出了到杭州截肢的通知书。在痛不欲生之时,妇产科的一名医生通知做B超检查,而后确诊为肿瘤所致,当即进行手术,取出5个鹅蛋般大的肿瘤。从那以后,王萃潮感慨万千,医疗科技的落后,差点剥夺了妻子的生命,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拿活人做试验,不如用死人做试验”的念头。

  王萃潮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如何捐献遗体,有一次他还拿着自己写的遗嘱赶到金华卫校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可对方却答复“条件不成熟”。他随即又写信给金华日报社请求帮忙,但也无法落实归属部门。此后,老人一直持续关注和收集这方面资料和信息,1999年的一天,他偶尔在杭州的一张报纸上看到可以办理捐献遗体的报道,次日就急匆匆赶往杭州,向那家报社咨询,紧接着寻找浙江医科大学。由于当时浙医大与浙大合并,加上人生地不熟,他奔波了一天,寻遍了整条延安路也未找到浙医大。

  直至第三次前往,王萃潮终于见到了浙江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的任国良和高斐两位老师。两位老师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这次,王萃潮终于将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带回了家。王君清楚地记得,2000年1月1日,这份登记表被慎重签上了家人的意见,1月4日,经过公证后又被寄到相关部门备案。2013年11月5日,老人又在义乌市红十字会签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他多年的心愿终于尘埃落定。

  半个世纪的默默守护

  王萃潮的遗像,暂时摆在了田心村培德堂的一间侧屋内,这里曾是王萃潮居住过的房间。老人与“培德堂”匾额也有一段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父亲曾告诉我,‘培德堂’金字牌匾是林则徐亲手书写的,是田心王氏的骄傲,也是义乌人的骄傲。”王君说,上世纪60年代,“培德堂”牌匾险遭砸毁,是她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当时,王萃潮将匾额从高处小心翼翼地拿下来,请人在大红纸上写下毛主席语录,连夜把红纸标语贴在匾额上,机智地保护了这一珍贵文物。半个世纪以来,王萃潮一直默默守护着“培德堂”匾额。1997年香港回归,他又自费请人画了一幅林则徐像,然后把画像裱起来,挂在匾额正下方。

  2017年9月初,林则徐六世嫡孙女、林则徐研究委员会会长林岷教授风尘仆仆地从北京专程赶来义乌,瞻仰林则徐题写的“培德堂”匾额,探寻发生在先祖与田心村百姓间的动人故事,并亲自向王萃潮老人表达谢意。

  上世纪60年代,王萃潮加入了佛堂消防队,成了一名义务消防员。“每次火灾警报拉响,他总是以最快速度赶到消防队,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王君回忆道。在当义务消防员的20多年里,老人救过多少次火,遇到过多少次危险,家人都已记不清了。58岁那年,他因年龄关系离开了消防队,后来又自愿当起了一名编外义务消防员。此外,王萃潮还在供销社工作过,也当过水泥工、做过生意,他的人生丰富多彩、意义非凡。

  “父亲身体一直健康,也不怕吃苦,有着奉献精神,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王君说。

  弥留之时不忘“心愿”

  11月7日,王萃潮老人坐着轮椅赶往佛堂时,在田心村的道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倒,在亲戚帮助下,第一时间被送往义乌二院治疗。王君赶到医院时,老人一直在重复说着:“这腿怕是废了。”

  随后,老人被转至浙大四院继续接受治疗。父亲住院期间,王君每天在家与医院之间两头跑。“母亲住在我家,因为她腿脚不便,需要我照顾。”王君说,为了让父亲受到更专业照料,她为他请了保姆。这期间,王君的堂兄弟王俊明也来帮忙守夜,减轻了王君的负担。

  “你别忘了,一定要提前联系,把我的遗体捐献出去,如果我真不行了,不要哭,送我走的时候鞠个躬就可以了。”11月22日,王萃潮感觉身体不适,把王君叫到床前并叮嘱她。“我怎么可能不哭,我舍不得捐献你的遗体。”听着父亲深沉的话语,王君忍不住流下眼泪。

  其实,捐献遗体的事,王萃潮已在家人面前说了20多年了,王君深知父亲对这件事的坚持态度。为了让父亲安心,王君还是决定提前联系义乌市红十字会,但她心中依然相信父亲只是腿伤,治好了就会没事的。然而,11月26日凌晨,王萃潮老人在家人的悲痛中离世。

  父亲的离世,王君万分悲痛,可是想起父亲的遗嘱,她迅速打电话联系红十字会。当天下午,老人的眼角膜捐献成功,帮助两名陌生人重见光明。“我们现在正在等事故处理结果,结果出来后,再为父亲办理遗体捐献程序。捐献遗体,我虽然很舍不得,但还是希望能完成父亲的遗愿,让他走得安心。”王君说。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