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可萍(二排左)和同学玩游戏。
“快看!快看!松鼠出来了,又往另一棵树上跑啦。”4月14日,风和日丽,大陈镇楂林小学校园内不时传来欢笑声,四年级的骆可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坐着轮椅沿着校园小路寻找松鼠。虽然生活离不开轮椅,但在老师和同学的温情陪伴下,骆可萍脸上的笑容明媚而灿烂。
融合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残疾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成长。骆可萍的快乐童年正是义乌市融合教育成效的缩影。“融合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加包容、多元教育的大门。”楂林小学首席资源教师樊蓓蓓告诉记者,该校始终重视融合教育发展,“让每个笋芽儿都节节生长”的育人理念,更是成为融合教育的愿景与目标。
呵护特殊孩子的快乐童年
“这个词该如何造句呀?可萍来试一试……”在楂林小学405班的语文课上,班主任施婷婷正带着孩子们练习组词造句。在她的引导下,生性害羞少言的骆可萍勇敢地拿起书本,坐在轮椅上用清亮的声音读出了自己创作的句子。骆可萍回答完毕,一旁的同桌吴冰沁致以热烈掌声,骆可萍开心地捂着脸笑。
对于骆可萍的进步,施婷婷感到很是欣慰。在骆可萍上二年级时,施婷婷就担任了她的班主任。“可萍需要依靠轮椅往返学校和家里,这不仅限制了她的行动自由,对她的语言表达和手部肌肉控制能力也造成了影响。”施婷婷表示。
为了带动骆可萍融入普通的校园生活,施婷婷凭借满腔的爱心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骆可萍安排了助学同桌,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激励以及教学方法调整,逐渐打开了骆可萍的心扉。“记得有一次调整座位,她心里特别抵触。我和她妈妈沟通后才了解到,原来她害怕坐在那个位置,或许怕摔倒,或许怕被别人撞倒。总之重新换了座位后,她的安全感足了,笑容也明显多了起来。”施婷婷说。
午饭时间,骆可萍的妈妈虞雨花端着饭菜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安静的教室里,骆可萍和妈妈一起吃饭、聊天,共享快乐时光。据悉,虞雨花每天中午都会来学校陪女儿吃午饭,扶她上厕所,带她呼吸教室外的新鲜空气。为了能照顾女儿,她还特意找了学校附近的工厂上班。
虞雨花告诉记者,骆可萍是双胞胎中的姐姐,出生时因为缺氧导致下肢残疾,但家人从未想过放弃,在骆可萍8个月开始就一直在做康复。如今,骆可萍虽然离不开轮椅,但已能扶着简单走几步了。“以前孩子在家里话很少,现在明显开朗多了。她很喜欢回家分享在学校里发生的事。看到孩子变化这么大,我比谁都开心。”虞雨花感慨道。
为融合教育注入“竹”精神
走进楂林小学,楼梯边的无障碍扶手、洗手间的无障碍设施,都在无声地帮助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融入一样的学校环境。在教学楼中间,该校配备了工具齐全、环境舒适的标准化资源教室,在这里,特殊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感统训练,帮助协调肢体动作,同时增强课间趣味性。
“我们希望通过环境优化、教师培训、课程调整以及家校合作等多方配合,确保随班就读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入与成长。”樊蓓蓓告诉记者,该校开设了竹编课程、竹雕和笋壳课程等,通过竹编的学习,不仅锻炼孩子们的手指精细动作,还能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五年级的傅晨阳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下肢残疾,并影响了手部书写能力。为此,老师每天都会鼓励他到竹编馆进行编织练习。从最开始的简单编织,到现在可以进行花纹编织,傅晨阳的手指越来越灵活。不仅如此,在义乌市特殊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傅晨阳还荣获了垒球第二名的好成绩。“傅晨阳同学特别热心,和他在一块总感觉正能量满满。”同班同学周正强是傅晨阳的“小拐杖”,总是热心陪伴在傅晨阳左右,在他有需要时搀扶和帮助他。
“‘竹韧文化’是我们的校园文化,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拥有坚韧不拔的‘竹韧’精神,在努力中节节生长,从而变得更强大、更优秀。”樊蓓蓓表示。为了给特殊学生一个展示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在去年校运动会开幕式上,骆可萍和傅晨阳第一次当上了学校护旗手。当天,骆可萍和傅晨阳身穿校服,伴随着进场音乐,与其他同学一起手持五星红旗,出现在操场上。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笑容更显熠熠生辉。当天,学校还邀请残奥会冠军杜剑平,现场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向学生们展示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很开心,我感觉很光荣。”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傅晨阳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建立竹林农场、竹林养殖场、竹林小厨等劳动基地,让随班就读的孩子通过实践培养劳动意识;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座谈会,为融合教育提出建议与需求;邀请心理学专家团队到校指导,为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楂林小学融合教育举措层出不穷,也为义乌融合教育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
据了解,为助力全市融合教育发展,市教育局构建了“1+14”服务体系,“1”是指设立一个市级特殊教育资源总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与指导功能,集成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14”是指在14个镇街布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形成辐射网络,义乌已在全省率先达成镇街特殊教育中心全覆盖。据统计,目前义乌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教室有39间,义务教育阶段持证残疾儿童人数为611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人数达401人。
采访札记:
融合教育是一场接力赛
楂林小学的骆可萍是幸运的。在采访中了解到,她的班主任施婷婷曾经带过两名特殊学生至小学毕业,作为一名普通学校的班主任,她确实付出了很多,而且耐心、专业,春风化雨解难题。针对特殊学生能否顺利融入普通班级?是否需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施婷婷迎难而上、见招拆招。在她的背后,更离不开一位专业资源教师的“加持”,她就是樊蓓蓓。
资源教师是指在融合教育或普通教育环境中,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如学习障碍、身体残疾等)提供专业化支持的教育工作者。2013年,刚参加工作的樊蓓蓓就接到资源教师的培训任务,后来只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比赛,学校总是派樊蓓蓓出马。金华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金华市基本功一等奖、连续两届义浦同城资源教师比武一等奖……樊蓓蓓成为楂林小学首席资源教师。作为党员,她还积极“传帮带”,帮助多名教师拿下义浦同城资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顺利将特殊教育接力棒传递了出去。
融合教育是一场“仁义”和“侠义”的接力赛,教师之间“仁义”的接力,能让更多特殊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更公平的教育;学生之间“侠义”的接力,也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拥有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