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午,稠江街道高新社区“驿家亲”红色驿站内,外卖员龚女士轻车熟路地把电瓶车停在充电位内充电,“驿站里,沙发、空调、充电插座、饮水机等等,都有。”龚女士笑着表示,高新社区“驿家亲”红色驿站设施完善,还会定期邀请他们参加肩颈理疗、剪发等公益活动。
在义乌,像龚女士这样的新就业群体有6.6万人。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化开展“暖蜂”行动,努力打造规范有序、安全可靠、温暖舒心的就业环境,实现新就业群体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改革探路,破题劳动关系
近年来,义乌积极构建“行业规范+用工监管+权益保障”全链条制度体系,打破新就业群体劳动关系用工关系复杂、监管机制滞后、权益保障困难等困境。
义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网络平台外卖配送行业劳动用工的通知》等相关细则,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明确专职外卖骑手与相关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同时,将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列入基层党建“书记领办项目”,通过建立健全“综合指挥中心+专业执法+基层治理+督导巡查”欠薪治理体系,落实“137”快速处置机制。义乌还设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实施“1+X”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全域协同联动机制,做到纠纷案件“一窗受理、分类处置、联动化解”。
“我们还持续深化法律援助‘暖蜂’专项行动,优化维权帮扶机制,进一步降低新就业群体的维权成本。”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机制创新,助推参保扩面
覆盖率偏低、赔付额偏低、维权成本高……这是造成新就业群体社保“两低一高”局面的重要原因。为此,义乌创新建立了“三险联动”保障机制,助推参保扩面。
义乌创新构建“工伤保险+补充险+商业险”综合模式,按行业特性精准施策,先后出台了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参保办法,实现了3.2万名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全覆盖。义乌还致力于打造“补充工伤保险+意外险+重大疾病险”组合方案,为无法参保工伤保险的新就业群体提供24小时全天候意外保障,重大疾病险实行首诊一次性给付。目前,已吸引2.2万余名新就业人员参保。
近年来,义乌还建立了“劳动者工资保障险”,在全省首创快速治理欠薪新模式。企业无法及时支付工资时,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并向企业提供2个月免息偿还期限。
发展赋能,厚植社会认同
新就业群体规模大、流动性强。如何推动服务升级、双向融合、职业拓展三大举措协同发力,助力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为义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赋能,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1个市级骑手党群服务中心、1批“驿家亲”红色驿站、N个爱心服务点……近年来,义乌以党建为统领,构建“1+1+N”立体化服务矩阵,形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服务圈,联动各界力量推出技能培训、假期子女托管等暖心服务,营造了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浓厚氛围。义乌还通过社区兼职委员、“义乌好人”等评选活动,激励新就业群体共同参与城市建设活动。“以前感觉只是城市的过客,现在我们也成了城市的主人。”义亭镇“移动哨兵队”快递小哥陈动员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此外,义乌还打造“1+15+N”(全国首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学院、15个分院、N个实训基地)职业赋能体系,为就业群体量身定制“微创业”培训计划,目前有9人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