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金华市二季度多田套合工程现场推进会暨“一张图”空间治理试点工作部署会上,义亭镇就多田套合工作推进情况作典型发言。
义亭镇作为农业大镇,拥有平坦的耕地以及成熟的农业产业布局。全镇耕地面积达到3.81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占地2.4万亩。近年来,义亭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土地整治,多途径推进多田套合,把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什么是多田套合?“简单来说,就是给田地穿上层层‘保护衣’。”义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农田、林地、水域等不同土地类型科学叠加,形成多层次生态网络。既能保护耕地红线,又能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实现“一地多产、生态共赢”。
在陇头朱村西北侧的生态稻田,可见稻田中有成千上万只黑斑蛙。据了解,这里有300亩“稻蛙共生”养殖基地,去年,义乌市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楼国三外出考察发现“稻蛙共生”项目的前景后,便尝试开辟试验田。“‘稻蛙共生’产值高、见效快,既提高了水稻和黑斑蛙的品质,又做到了生态环保、种养循环发展。”楼国三说,今年乘势而上,将养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投入500万元建设自动化灌溉、智能投料、杀菌配套设施,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养殖产量。
该“稻蛙共生”养殖基地便是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中的一部分。在该项目中,通过统一规划、整体治理,将原本零散的耕地、林地、道路、沟渠等要素优化整合,形成高效集约的农田布局。该项目的实施涉及7个村、覆盖面积11833亩,义亭镇通过土地平整、新建修复灌溉与排水设施、提升新建田间道路等工程,打造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多田套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通过系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灌溉保证率显著提升,田间管理效率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完善的农田条件吸引了种田大户承包,流转费提高后,有效带动了农户收入增长。这种“基础设施改善—经营规模扩大—农民收益增加”的良性循环,充分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中的双重作用。
截至目前,义亭共有永久基本农田27595亩,占全镇面积31.5%;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1518亩,占全市14.6%;另有在建高标准农田1675亩,多田套合率达84.6%。“多田套合”使原本碎片化、无序化的田块变得整齐连片,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万亩美丽田园。
为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义亭镇将梳理无法新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3370亩,对宜耕的即可恢复地块进行土地平整、复垦,通过完成新增耕地填补缺口。同时,按照“优进劣出、量质并重”原则,调出劣质、零星的永农地块,划入高质量、成片的耕地,有效解决了永农碎片化问题,最终形成集中连片农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水平,让更多的“望天田”“中低产田”变“稳产田”“高产田”。“最终目标是2027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储备区认定3370亩,实现多田套合率100%。”义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