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长情守护醉在诗意乡愁间 义乌兵后裔面孔掠影

发布时间: 2017-07-19 10:02:42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应悦 陈金花 林晓燕

  中国义乌网7月19日讯(商报记者 应悦 陈金花 林晓燕)400多年前,在荡平为患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之后,义乌兵离开家乡,追随戚继光北上戍边抗虏、驻守长城。据史料记载,从抗倭到戍边,最终回到家乡的义乌兵,只有“十之两三”。其中,除了战死沙场的,更多的是留守在河北、辽宁、天津一带的长城沿线。义乌兵及后裔在长城下拓荒种地,开枝散叶,延续血脉,形成一个个义乌兵后裔村,一代代口口相传“我们的故乡是浙江义乌县”。

  如今,不少义乌兵后裔们正以各自的方式保护古长城遗址。他们中有人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用双脚踏遍长城的每一寸角落,用双手抚摸长城上的一墙一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祖辈守护长城的家规家训;他们中也有人开发长城景区,保护景区里珍贵的历史遗迹,走上了一条保护长城、开发长城的新路子,让长城和长城脚下的村庄再焕生机……他们与燕赵大地融为一体,一代代薪火相传,在这片“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土地上,尽心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6月17日—24日,“长城脚下的义乌守望”新闻采风团,踏上义乌兵及后裔生活坚守的土地,与他们叙家常、聊乡愁,体味他们的平凡生活,感受他们的长城情怀,欣悉他们对新生活的规划和展望,并用影像展现他们的生活环境、精神风貌。

  ▲62岁的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的张鹤珊是义乌兵后裔。从1978年开始,张鹤珊就开始守护着村子附近的明长城,在这条山路上张鹤珊走坏了200多双胶鞋,被人称为“长城专家”、长城“活地图”。“我看护长城就像看护自家的院墙,谁动一砖一石都不行。”张鹤珊动情地说。

  ▲辽宁绥中县曹家房子是长城脚下义乌兵后裔村曹姓最集中的村落。曹长鹤的爷爷曹成惠在世时,作为义乌兵后裔,一直惦念着故乡和远方的家人。2010年8月,在“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中,曹长鹤带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家谱,来义乌寻根。曹长鹤站在曹家房子村最南端的百年老柏树下,诉说着当年义乌兵在此驻守时曾在树下建造过一座祖先庙,背山面水,朝向东南,因为那是祖先的故乡———义乌的方向。

  ▲生于斯、长于斯,在长城的故事与传说中长大的叶德岐,义务守护长城数十年,对长城有着深厚感情。“长城上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他而言,长城就像生活中的根、生命中的魂,成为他们祖祖辈辈赖以延续的一条线。

  ▲义乌兵后裔许国华是该村土生土长的山娃子,敢想、敢做、敢为的他,带领乡亲们开煤矿、建景区,与贫困命运抗争。2002年,投资2000多万元的板厂峪景区营业,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土特产也都成了热销货,老宅更是成了“寸土寸金”之地。

  ▲义乌兵后裔王欢生今年80岁了,是一名退休工人,住在天津蓟州区东北隅。老先生说,蓟州北王一支是义乌石壁村后裔。父辈们坚守在长城边,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浙江义乌县”人。“父亲一生都没机会回到故乡看一眼……”说到这里,老先生眼眶泛红,数度哽咽。

  ▲王福是王欢生的侄子,他说:“我们都说叶落归根,现在我们终于找到根了。”

  ▲董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孙振新也是义乌兵后裔,他号召村民守护长城,保护长城,同时也依托长城旅游资源,带领乡亲们成立了董家口长城旅游公司,走上了一条保护、开发长城的路子。如今的董家口是长城沿线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年4月,《董家口长城戍边义乌小镇概念性规划方案》通过验收,明年启建。其中义乌戍边文化园将向游客讲述义乌兵的传奇故事和血脉延续。

  ▲义乌兵后裔杨玉丰手摇拨浪鼓,说起拨浪鼓文化在长城脚下的传承。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