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命根子”,工业是“压舱石”。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围绕市场建工业,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全球范围打响了“义乌制造”品牌。而在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义乌工业遵循“招商做大增量、整治做优存量”的发展思路,有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产出增长稳健。与此同时,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的义乌工业,强势支撑全球第一大市场持续繁荣,助推市场转型升级大步迈进。
五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义乌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存量提效、增量提质,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以市场带实体、以实体促市场,一手抓产业提升、一手抓招大引强,工业经济补长短板,呈现出传统产业动能澎湃、块状行业凤凰涅槃、高端制造乘风高翔的喜人局面。
高端切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回望义乌这五年的征程,市场转型高效推进,实体经济加速重构。时光的年轮镌刻着奋进的荣耀:焊花激扬、机器轰鸣,新建厂房拔地而起,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重大项目竞相落地,产业平台争相竞放,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创新发力:产业转型动能澎湃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五年来,义乌着眼于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坚持政策引领,支持企业创新,围绕创新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股改上市、品牌专利等一系列政策,优化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乘着政府振兴实体经济之东风,义乌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生力军作用,紧紧抓住创新这一“牛鼻子”,调结构、重主业、强研发、创新业,让传统产业迸发出澎湃活力。全市范围内,龙头企业实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细分行业内则成长了一大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义乌制造”更富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股改上市驶入快车道。我市出台“工业十条”系列意见,引导全市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挂牌上市步伐,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政策红利激励下,我市企业直接融资井喷式增长。今年伊始,传统农业龙头企业“华统”在深交所鸣锣上市,成为金华市今年首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在义乌,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华统”一样,大步走上资本对接道路。截至目前,全市上市公司已达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企业81家。
———品牌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我市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出台《“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若干意见,在立足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的过程中,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积极构建育牌、用牌、创牌、护牌四位一体的品牌建设体系,促进义乌产品向义乌品牌转变。拥有两件中国驰名商标的大德公司视品牌如生命,不断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品牌价值,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而在前不久,我市“新光”“浪莎”“华统”等三家企业自主品牌被省经信委列入2016中国自主品牌(浙江)百佳名单,“义乌制造”再添品牌力量。在品牌效应下,不少企业承担起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的重任。如匠心企业“双童”连续承担起草国家级标准任务,其主导起草的第5项国家标准于前不久正式发布实施。“品牌之花”,乌伤绽放。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浙江省名牌产品38只,其中区域名牌3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3件,浙江省著名商标112件,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有效商标注册量达95807件,商标品牌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专利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我市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出台“科技创新五大工程若干意见”,制定专利奖励标准,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在知识产权申请提质增量的同时,专利成果转化也加速推进。“单打冠军”易开盖公司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经费,积极在新材料、新产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成为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研发易开技术、易开产品及其关键制造设备能力的企业,填补了国内易开高新技术的空白。像“易开盖”这样以自主专利在行业细分领域取胜的企业,在义乌如雨后春笋。到2016年,全市专利数达到36695件,其中发明专利1890件、实用新型专利12278件、外观设计专利22527件。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56.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31.5%,比“十二五”期初提高18.38个百分点。
———“机器换人”渐成主旋律。我市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加大技改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投资。以对接工业4.0、全力打造“无人工厂”的“华鼎”为例,其在科技型、智能化领域初尝胜果,“全流程锦纶生产智能工厂”项目成为国家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拟立项项目。和“华鼎”一样,我市企业“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热情高涨,技改投入持续增加,先进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据统计,2013—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技改投资达315.94亿元;今年1至8月,完成工业性技改投资50.8亿元,同比增长28%。
每天至少有10项发明专利提交申请、每天诞生100多个市场主体,这是勇于创新创业的“义乌速度”。清单之外无权力、政府部门780项事项“最多跑一次”,这是推进创新创业的“义乌力度”。每年设立不少于3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创新券,这是呵护创新创业的“义乌温度”。所有这些,都是一剂剂威力巨大的催化剂,引爆地方经济与企业主体的“化学反应”,为义乌产业转型积聚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义乌工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风正帆悬。
存量变革:传统行业凤凰涅槃
清新空气、绿水青山和一方净土,是群众所需所盼。
五年来,面对传统产业中部分行业、区块“低小散乱”企业(作坊)存在的产业层次不高、安全隐患、污染环境、违法搭建、现场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义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整治生态环境,采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小微企业创业园集聚的正向引领、“低小散”整治提升的反向倒逼相结合方式,在“一破一立”之间,积极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坛坛罐罐”,为传统制造业的优化提升腾出空间和资源。
———整治“低小散”倒逼行业升级。整治“低小散”,换出新天地。义乌持续打好“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系列组合拳,制定出台《义乌市“低小散乱”块状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等政策措施,明确在两年内完成印刷包装、模具加工等七大行业整治任务。今年更以园区、社区、农村为主战场,全面实施“四无”企业整治、块状行业整治、出租型企业整治、农村加工业四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着力治标更治本。今年1至8月,全市已完成“四无”企业整治5061家,全面完成2116宗出租型企业用地整治提升。完成模具行业整治,集聚模具加工企业379家;印刷包装行业正在推进当中,现已集聚入园150家;丝网印刷集聚50家。“有好的经营环境,才会有好的发展空间。”在环保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的上溪模具城,经营户发自肺腑的赞赏,是对“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的充分肯定。
———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转型。正向激励,反向倒逼。2013年,我市正式启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工作,深化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以亩产效益论英雄,构建以税收、产值、科技、排污、用能等方面指标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3亩以上用地企业分为“A、B、C、D”四类,在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方面实施差别化配置措施,对A类、B类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对C类、D类企业实施倒逼,有保有压、有扶有退,引导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共评出A类企业106家、B1类企业304家、B2类企业794家、C类企业992家、D类企业126家。到目前为止,已差别化减免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1.37亿元,落实人才子女就学223人,为27家A类、B1类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金额4.45亿元;为5家A类企业新增COD环保指标20多吨,并将2016年征收的900多万元差别化水电气费用全额用于A类企业用水、用气价格补贴。严格执行D类企业差别化水电气价政策,上半年累计征收差别化水电气费用620万元,并已完成D类企业整治提升26家。
———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促集聚升级。整治只是倒逼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在传统产业改造上,义乌既倒逼而“破”,又顺势而“立”。坚持整治为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腾出”空间,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做好低效用地盘活和二次开发,制定出台小微产业园建设指导意见,统筹推进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明确建立“1+10+2+1+X”的小微企业创业园产业体系,围绕饰品、服装、袜业等10个传统优势制造业打造小微企业园区,并探索多种模式开展试点,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全国首建饰品行业产业创新综合体———聚饰云。引进第三方服务公司打造科技小微园,谋划化妆品产业创新综合体;通过块状行业整治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如建设投资总额达2亿元的廿三里模具创业园、华莱印刷包装产业园、思源丝网印刷集聚点等。
增量崛起:高端制造平地高楼
抓经济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五年来,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日用消费时尚、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健康四大战略产业为着力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大引强,立足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员奔跑招商,以大项目引领产业转型,以产业集聚提升发展质效,成功招引了吉利等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高端制造百花齐放。
———全员“奔跑”招商成效显著。我市出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十条意见”,明确全员招商和招商重点;组建招商引资“奔跑群”,从全市各部门抽调30名优秀干部,充实到5个平台和10个专业产业招商小组中,派往京沪等地,开展驻点招商。以100%的努力争取1%的机会,在招引投资75亿元的吉利动力总成项目过程中,尽管对方投资首选地并非义乌,但招商人员主动沟通协调、9次登门拜访,最终成功招引。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共签约项目32个,其中5亿以上项目19个、20亿以上项目9个,28个项目落地开工。2016年共签约重点项目8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9个、10亿以上项目25个、20亿以上项目18个、50亿以上项目12个,2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开工。今年1—6月,共签约重点项目36个,其中签订正式协议的15个项目中,5亿以上项目12个、20亿以上项目7个、50亿以上项目4个、100亿以上1个,27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
———重大产业项目纷至沓来。我市千方百计招引项目,通过借展引商、亲情招商,做精做强基金招商、并购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开展“店小二”式招商,打好“服务牌”,强化项目落地,健全机制,为企业量身打造全方位服务网络。一项项优惠政策打开了一扇扇招引大门,总部回归项目、资本回归项目、重大产业回归项目纷至沓来。犹记得一年前,当华灿光电董事长周福云第一次为家乡向外界发出“让LED成为义乌新的‘世界名片’”的声音时,于浙中之外,并未引来太多关注。现如今,苏溪东北面那块曾经的荒凉山头处,集LED配套产业链的光源科技小镇雄姿已显,华灿、瑞丰、木林森三大LED行业龙头汇集于此,还成功实现了两家企业的跨国并购(木林森并购德国欧司朗照明、华灿光电并购美国美新半导体),立足打造“世界光明之都”,已完成LED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全线贯通。截至目前,已落地的重大产业项目中,有一批已经开建或投成投产,仅今年就有义利动力总成项目成功下线、华灿光电项目建成投产、吉利80万台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百年基业。义乌坚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常态下义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坚持产业导向,聚焦互联网、金融、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业态,积极培育一批创新优势突出、产业示范明显、功能集成完善的特色小镇。在义乌的东南角上,一个规划面积3.32平方公里的绿色动力小镇初具规模,引进的锋锐发动机、义利动力总成、英伦新能源整车、沃尔沃发动机等一批汽车制造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70亿元。今年1—8月,义乌汽车制造和信息光电两个产业快速发展,分别同比增长126.27%和281.89%。随着吉利项目的落地生根,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全面吹响。光源科技小镇、森山健康小镇、康地·华统健康食品小镇、丝路金融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方兴未艾,为义乌打造百年基业奠定坚实基础。
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义乌东北面有“世界光明之都”,西南面有绿色动力小镇,西面有森山健康小镇和康地·华统健康食品小镇,北面有春风桃李大陈小镇……在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五年来,义乌的实体经济版图已然发生变化,我市正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力打造义西南新兴产业功能区和义东北高新产业功能区,努力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让义乌的“轻工业”变得更加“厚重”。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签约引进吉利沃尔沃发动机、春风桃李大陈小镇等50亿元以上项目6个。今年1—8月,全市完成投资353.6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2.7%、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同比增长218.6%、战略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5.4%。
强根固本,枝繁叶茂。今日之乌伤,在补齐工业科技短板、深化贸工联动战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市场转型又添“动力源”,城市发展再强“生命线”。商城之未来,创新发展永释动力,市场工业强者恒强,转型跨越风劲帆满。
制 图:中国义乌网 张金蓉 张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