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信仰的味道(5)开天辟地的岁月 守护初心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8-07-03 08:00: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张静恬 应悦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会场景进行了复刻。

  中国义乌网7月3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 应悦)1920年的早春,陈望道趴在既当桌案又当床铺的写字台上工作,不时翻阅着眼前摊放的《日汉词典》与《英汉词典》,经过逐字逐句的反复斟酌和修改,他终于敲定了译文的第一句话,“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陈望道在分水塘山村柴屋译书的经历,如今以场景复刻与手绘故事的形式重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柴屋的模型与纪念馆内的“风云际会相约建党”史料展示区相对而设,首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将20世纪初期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牵连在了一起。

  6月6日,寻访着望道先生留在历史深处的厚重足迹,义乌商报全媒体采访团抵达上海。午后,位于上海黄陂南路、兴业路路口附近的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早已是人潮涌动,从天南海北聚集而来的信仰追寻者在这里静静等待着排队进馆。

  青砖黛瓦,雕花围檐,远远望去,这座老上海的石库门民居小巧而不失优雅。阳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洒下斑斑驳驳的金光,照映在黑漆大门上悬吊的金黄铜环之上,明媚而充满生机。这里,便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征程的起点,那一年,石库门楼房里透出的红色光芒,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

  纪念那开天辟地的岁月

  兴业路76号,原是出席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所,如今是上海最著名的人文历史地标之一。97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开天辟地的壮举,兴起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伟业。

  甫一走入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正门,名为《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鲜红的党旗飘扬在左手,党旗下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巨大半身浮雕,以中共一大会议最重要成果之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内容为背景衬托。一锤一凿的浮雕,将瞬间凝固成永远,澎湃在寂静的平面之下。

  漫步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展厅,亲历那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物资料所铺就的历史拐点,恍惚中犹如跨越时空,很容易让人们的思绪回到那个风雨如磐、万马齐喑的年代。顺着历史的年轮在展厅内行走,脚下迈出的每一步,似乎都把近百年的历程,走成革命的伟大征程。

  走进当年中共“一大”开会的客厅,正中长方形的西式大餐桌上,摆放着茶具、紫铜烟缸,还有一只粉红荷叶边的玻璃花瓶,都是复刻当时的模样。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等秘密汇聚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革命先知先觉者的到来,打破了原先燥热溽长的夏夜。一间小小客厅里,中共“一大”代表们正倾身相谈。虽不能高声辩论,但据陈潭秋等与会代表回忆,关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争论是非常激烈的。从这间小屋走出的共产党人,手握真理,把理想变成现实。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那一颗颗先觉的“亮星”,以沉沉夜幕为背景,升起在上海滩兴业路76号的一幢石库门小楼中。自此,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天安门,启明星的一路指引,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伟大征程。

  聆听那守护初心的传奇故事

  1920年4月下旬,29岁的陈望道穿着长衫,兴冲冲地拎着小皮箱,离开了老家,翻山进县城,前往上海,皮箱里所装的,除了一些日常随身用品,便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一叠手稿。

  这本在伦敦出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漂洋过海,途经日本,最后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回国内,译成中文,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在纷呈的诸多社会主义思潮和救国方案中,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如纪念馆中陈列的毛泽东语句,“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如今,于1920年8月出版的首版本和9月再版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中央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纸张微微泛黄,加起来不过百页有余,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极其珍贵。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所藏9月版《共产党宣言》正文首页,盖有一方长方形的图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当时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虽然印数不多,却以惊人的速度和范围,在进步青年中传播开来。

  “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这本书曾被一个叫张静泉(又名张人亚)年轻人捧在手上反复阅读,后来又被秘藏在山中二十多年,最终在张静泉和他的父亲两代人拼死守护下,得以保留下来。

  张静泉是宁波镇海人,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生涯初期主要在上海领导金银业工人运动。1923年工运低潮时,他改名张人亚作身份掩护,他的工作重点是党、团工作及领导机关出版书报的发行工作,因此有机会获得《共产党宣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决定冒险将其保管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报转移到宁波镇海乡下。1927年末的一个冬日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书报文件回到镇海霞浦老家,其中就包括两本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

  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思想开明,听到儿子要他保护这些文件,马上答应下来。老人对外声称张静泉已在外丧生,并为其修了一座衣冠冢,将那批书报文件用好几层油纸精心包裹,秘藏衣物下。这一埋就是二十余年。直至1950年,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张人亚却再无音信。张爵谦料想儿子已凶多吉少,遂挖开墓穴,取出文件。其实张人亚离开家乡后,于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继续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劳累过度在苏区病逝,时年仅35岁。

  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文物,张静泉的弟弟张静茂获悉后,立即将这两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无偿捐赠。据馆内档案记载,收到此书时,其纸张除因年久泛黄、发脆外,整本书基本完整,无明显残损。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这本铅印的32开、58页的小册子,凝聚着张人亚烈士为革命奋斗终生的信仰,也寄托着烈士一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感人情怀。

  2005年8月,一大纪念馆从一位山西望族的后人手中征集到《共产党宣言》8月版,从此这两版珍贵的“姐妹本”得以共同珍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向人们默默讲述着那段革命的岁月,纪念着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可敬的人,成为革命信仰传承的最好见证。

  “我们,从这里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留言处的电子屏上,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留下的真挚之语。

  97年前,革命先辈为了追随真理,从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来到这里,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伟大征程。97年后,岁月流转,今人高举党旗,重走一大路,“开路先锋”的初心以中国革命的伟大起点为开端,冶炼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神圣信仰、代际相承。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