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李学娇 正文

如何避免“熊孩子”巨额网络消费 心理医生教你怎么做

发布时间: 2018-09-26 20:33:49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李学娇 编辑 童荟颖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9月26日讯(记者 李学娇 编辑 童荟颖)9月20日,一则11岁孩子偷偷给多款手机游戏充值10万余元的报道引起网友关注。当下,随着手机游戏、网络直播的爆发式增长,关于“熊孩子”瞒着家长给游戏充值、打赏网络主播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新闻频发。

  责任在谁公婆各有理

  在前几日义乌发生的孩子游戏充值10万余元事件,对于谁是责任主体也是说法各异。部分网友认为,是提供游戏、直播等网络消费的平台没有做好未成年人监管,诱惑了青少年。

  《民法总则》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得到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律师陈国群解释道:“如果游戏厂商和提供游戏的网络平台未能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未成年人的支付行为没有得到家长追认,则表示在未年人保护方面存在失职,相应的消费行为也应撤销。这也是家长要求平台退款的主要法律依据。”

  但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当事家长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网络消费进行监管,也未对网络支付密码等有效保管,甚至对孩子上网不加干涉,出现孩子非理性网络消费其父母难辞其咎。

  还有网友认为,对于互联网监管,政府需要承担监管责任,应该直接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如何防范心理医生支招

  责任可以理性划分,但实践起来却面临重重障碍。有分析指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网络消费的特殊之处在于,参与主体并非面对面而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网络平台无法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实质性审查。因此,无论是划分已发生的消费行为的责任还是防范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都困难重重,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如果家长可以有效的引导和监护,可以大大缩小该类事件的发生。

  为此,记者咨询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精神卫生科的心理治疗师胡立伟,他表示此类事件的发生其实跟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关,往往沉迷于游戏或者瞒着父母充值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性——轻微的孤独和抑郁。“建议多花时间陪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一些耐心,合理引导,不要选择'一刀切'的方式。”胡立伟说,由于孩子内心深处孤独和空虚,对于孩子而言寄情于游戏是他们对抗不良情绪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孩子跌入严重抑郁的最后防线,通常情况是如果孩子最终对游戏都不感兴趣了,那么他离抑郁也就不远了。家长需要从根本上理解这一点,孩子可以不玩游戏,如果他们不玩游戏了,那么该用什么去填充他们情感上的空虚呢?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