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8日讯这几天,义乌的楼华俊兴奋地整夜睡不着觉。最近他的公司历时三年多研究出了一整套能够“吃”掉建筑垃圾的设备。这套设备每天不仅能处理掉近千吨建筑垃圾,还能化废为宝。
数十亿吨建筑垃圾处理难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24亿吨;相比发达国家平均90%以上的资源化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到5%。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处理建筑垃圾的方法,主要以露天堆放或填埋为主。这种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不仅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和环境,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据建筑行业公认的数据显示,每产生1万吨建筑垃圾,至少需要1亩土地堆放。据此计算,如果这些建筑垃圾无法资源化利用,我国每年将拿出20多万亩土地用于堆放建筑垃圾。
此外,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前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就是渣土收纳场在山体上堆积渣土,引发的安全事故。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媛告诉记者,建筑垃圾之所以难处理,主要原因是缺乏专用设备,将建筑垃圾中的大石块与轻塑料分离开。
60岁创业再现浙江精神
如今垃圾分拣的难题已被义乌的楼华俊破解了。早在3年前,60岁的楼华俊就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并通过在国内外的走访调研,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近红外线颜色识别分选生产线”。目前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
然而在楼华俊看来,这项发明虽然可以给垃圾分拣带来光明的前景,可是现状仍然让人揪心。楼华俊告诉记者,他所揪心的是,目前按照国内各厂区的环境,这套垃圾分拣装备很难普及。
记者了解到,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对技术能力有要求,对选址也有限制性要求,即使符合要求,周边居民也往往不支持,再加上土地资源本来就紧缺,要考虑土地规划和市政规划的配合。各方未形成合力,难免进展缓慢。
楼华俊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将这套设备尽快在全国铺开,这就需要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封闭厂房,按照各地的建筑垃圾处理量设置生产线的大小,不仅如此,厂房内还要实现水雾除尘。同时,“只有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垃圾循环处理链,建筑装修垃圾的重生路才能真正通畅起来。”
变废为宝这个小厂不得了
楼华俊的公司——义乌东耀再生资源利用公司,坐落在一块只有15亩的临时简陋场地上。每天,义乌及周边县市的成百上千吨的建筑装修垃圾都会被送到这里,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记者看到,一条巨大的传送带不停地将一铲铲建筑装修垃圾送进分拣机。这些垃圾经过破碎、分选、筛分、处理等一系列程序后,被分离成木头、金属、软硬塑料、砂石等物质。“木头拿去做燃料或者加工木板,金属直接当废品回收,软、硬塑料打包再回收,砂石粉碎后做成一块块建筑用砖。”
楼华俊告诉记者,这套分选生产线每天可处理装修垃圾800-1000吨,年处理30万吨,整套设备配备7人左右,装修垃圾经过分拣做到100%再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