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记者卧底成高管,别只看到“金子到哪都发光”

发布时间: 2021-03-18 09:42:17 来源: 红网 作者:

  今年的315晚会结束后,一位代号为“老K”的央视记者在镜头前讲述了一个特殊的故事。他为了揭露某二手汽车交易平台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一路从普通销售做到了公司二把手高管,不仅收入增加,手下簇拥了十几个“小弟”,调查取证也变得顺风顺水,台里的总导演怕他“叛变”,每天一个电话“嘘寒问暖”。

  这一真实事件与电影《无间道》里的剧情十分相似,被网友称作现实版的“无间道”。“三年三年又三年”“再不收网我就要当老大了”,网友这些调侃的言语,说明了记者“老K”才能出众,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做得风生水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这位记者为挖掘核心证据,接触关键信息,揭露行业内幕的辛苦付出。

  央视315晚会是一个监督平台,不是执法部门,更不是专业机构,因而,央视记者要获得证据,卧底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一个个黑心企业、一件件不法行为的曝光,都是包括“老K”在内的卧底记者们斗智斗勇的结果。“老K”的经历看似光鲜亮丽,其实背后的惊险和困难不为人知。他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敬业态度,以及在诱惑面前对职业操守的坚守,更值得我们点赞和敬佩。

  为了探求真相、揭露黑幕而付出巨大努力甚至牺牲的记者,从来不只“老K”一个人。新京报记者为了调查“1040阳光工程”的真相,主动加入这个传销组织,面临着随时被暴露的危险,卧底打探了8天7夜,先后被35人轮番洗脑;武汉晨报的记者王浩峰,为了拍下铁路旁边“飞车大盗”的证据,他连续一个多月扮成智力残障者、铁路工人,忍受枯燥蹲守在铁路旁……大多数调查记者都是胆战心惊地展开工作,他们害怕身份一旦暴露,自己会遭遇不测,害怕报道出不可告人的秘密后被人穷追猛打。现实版“无间道”的故事或许很有趣,但这种故事越多,也就说明了行业黑幕越多,违法乱纪、损害公众利益的社会现象越多,调查记者需要承受的风险就越多。

  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生态,需要媒体记者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曝光和监督,更需要有关部门常态化的监管。曝光只是第一步,唯有用更严密的法律约束和监督管理,对不良企业形成威慑力,规范其经营活动,才能真正守护公平正义。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