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信仰的味道(9)追忆陈望道与复旦之缘

发布时间: 2018-07-09 08:09:2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张静恬 应悦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1944年9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馆举行奠基典礼,第二排右起第四人为陈望道。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此为任命书。

走在复旦大学校园内,“望道路”横贯东西。

  中国义乌网7月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静恬 应悦 )邯郸一隅之布局,百年复旦之变迁。从复旦邯郸老校区大门进,沿着光华大道一路漫行,校园风貌犹如一幅俊秀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来者眼前,梧桐树下的林荫大道如诗如画,小桥流水园林与绿草茵茵相映成趣,教学楼与图书馆各有风韵,空气中弥漫着海派文化气质,而历史时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流淌。

  1922年在南洋华侨的资助下,复旦在此处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土地,建起了奕柱堂。这是复旦大学的第一栋楼房,兼顾办公和藏书,也是复旦百余年变迁的见证者,如今便是复旦大学校史馆。走进复旦大学校史馆,犹如漫步于历史长河,重拾复旦岁月记忆的过程中,我们与望道先生不期而遇。

  望道先生与复旦的缘分,肇始于1920年的秋天。此后他传奇曲折的一生,便与这所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复旦大学执教近50年,历任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又任校长25年。近半个世纪,为复旦的发展和壮大呕心沥血。

  百年星光,灼灼闪耀;望道之风,山高水长。复旦师生们用文字流淌追忆,用照片定格光影,拨开历史的藤蔓,走进望道老校长的精神世界,体味他终生追求的“革命初心”和“真理味道”。

  阐扬修辞学奥蕴 创立修辞学体系

  1920年的秋天,陈望道与复旦的缘分之始。那年9月,时任复旦国文部主任的邵力子,推荐陈望道来复旦,任中国文学教员。

  在复旦,他积极推广、普及白话文,并延续新文化的思想,开设了作文法研究和文法、修辞等多门课程,以期突破在语文方面的旧传统观念。1922年,他率先发表了《作文法讲义》,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作文法的专著;1927年,他出版了我国最早探究形式美的论著《美学概论》,在探讨美的形式方面贡献尤为突出;1930年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作的因明学论著《因明学》。

  1931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校内左派学生聚会,一位学生鲁莽敲响了学校的校钟。按照规定学生是不能随意敲响校钟,为此校长决定开除这位学生,需要系主任副署。时任中国文学系主任陈望道不予副署,这位学生就没有被开除。此举惹恼了反动当局,陈望道不得不离校。

  就这样,他暂时摆脱了教学,蛰居于沪西寓所潜心整理讲稿,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修辞学发凡》。1932年《修辞学发凡》正式出版,在后记中陈望道写到:“本书共分十二篇,第一、二、三及第十、十二等五篇是这次的新稿,其余七篇是由旧稿修改而成。旧稿是我才来上海复旦大学教书时写的。”得益于这部著作,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开拓了路向。

  筹建复旦新闻馆 为天下记者铸家

  数年后,陈望道重返复旦,从此再未离开。

  当时,复旦因抗战炮火暂迁重庆北碚,选址夏坝。陈望道来后,先任中文系教授、主任,后又做新闻系教授、主任。在从事救国救民社会活动的同时,为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的发展和将复旦大学完整交给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早在1924年,尚在中文系任教的陈望道已向学生开设了“新闻学讲座”课程。到1926年,又扩展为中文学科的“新闻学组”,他和邵力子、叶楚伧等共同讲授新闻学的课程。虽非复旦新闻系正式建系后的第一任系主任,他却被视为复旦新闻系的实际开创者。

  陈望道主持新闻系系政后,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以科学和民主精神办系的纲领。1943年,他提出把“好学力行”定做新闻系系铭勉励学生,而这正是体现了他一贯的办学原则:学行并重。

  次年,为了进一步充实新闻教学的设备与内容,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能更学以致用,他又亲自募资,筹建新闻馆。为了募捐,他在烈日炎炎的7月到重庆市活动,借住在友人家,中午以烧饼充饥,晚上睡在很多臭虫的床上。在邵力子等校友的支持下募捐成功,新闻馆落成时,他因疲劳过度,卧病一个月。

  1945年4月5日,新闻馆举行开幕典礼。建新闻馆是他“学行并重”办系主张的一种实践和呈现。他在新闻馆开馆典礼上作了《新闻馆与新闻教育问题》的讲话,他说:“现在中国新闻教育机关急需解决的问题似乎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充实教学的设备与内容,使有有志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二是如何与新闻事业机关取得更密初之联系,使学与用更不至于脱节,筹建新闻馆是想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的一部分,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奠定基础……我们切望能与新闻事业机关合作,能够以形影似的亲密关系开辟自己的前途,谋求人群的幸福。”

  新闻馆的建立,为新闻学的教学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地。馆门前有副对联,书“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馆内设有编辑室、印刷室、图书资料室、会议室以及收音广播室共十余间。这里可以收到延安的广播,被誉作“夏坝延安”,曾团结了许多民主教授和进步学生,被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认为是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正是这座新闻馆,令夏坝复旦成为了大后方著名的“民主堡垒”和中共地下党员组成的“据点”。

  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回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社会系、心理系都停办了。院系调整中,上海市高教局曾以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陈望道知道后两次专程上京,先找到教育部,后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毛泽东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惟一薪火不断的院系。

  “复旦的新闻教育,今天能有这样的规模、地位、风貌,复旦的新闻学人、学子们应当永远感谢和纪念陈望道这位‘记者之师’!”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1962级研究生陈光磊直言。

  师者风骨 筑就复旦文化精神丰碑

  陈望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也是至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校长。在陈望道主持复旦大学工作初期,全国高校进行了几次调整。特别是在1952年暑期,复旦大学进行了第二次更大的调整。复旦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全部调出,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厦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以及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十四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系科则并入复旦大学。同时并入复旦大学的还有这14所院校多样的人事关系、校风、学风,局面的复杂是可想而知。

  直到当年秋季完成院系调整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如何把接管后的旧复旦转变成为一个崭新的复旦,这个重任落在了陈望道的肩上。他倡议科学报告会,严抓校风学风,为学校管理、校园建设、学科规划呕心沥血。

  “陈望道先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倡导学风建设,重视科学研究,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师生员工,用个人的积蓄修建校门,绿化校园,这些故事至今还被传为美谈。”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秦绍德在纪念陈望道诞辰活动中这样说道:“复旦大学之所以在解放后的几十年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并且奠定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望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如今,走进复旦大学校门不远处,就会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望道路”。这条树荫掩映下的长路,西头有理科图书馆,南边又傍邯郸路正门,这里都曾留下望道的故事。

  1958年,复旦大学新图书馆(即今日的理科图书馆)正式落成。数十万册书刊等待着从700号的仙舟图书馆迁入这座6500平方米的深红色建筑。4500人参与了这次搬书,其中就包括校长陈望道。他曾向学校先后捐赠2400余册藏书。1977年,图书馆整理了一本《陈望道校长赠书清册》,洋洋洒洒记下来竟有91页。

  1965年,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要建造邯郸路220号校门,预算两万余元,但学校经费不足。为此,陈望道用自己一万多元稿酬填补了空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而校门上方,毛主席题写的校名笔力遒劲,这也离不开陈望道几次恭请的努力。

  对待青年学生,陈望道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备至。他看到学生来到复旦读书,患近视眼的比例逐年增长,近视度数也逐年加深,焦虑万分。为此在校务会议上,他曾多次提出要改善学生宿舍、教室和阅览室的照明。在他的督促下,这些地方的照明均得到极大改善。

  在望道路西南面花苑的草坪上,耸立着望道先生的半身铜像,坐西朝东,凝望着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伫立在望道先生的塑像前,追忆他在复旦大学留下的点点滴滴,仿佛感受到他孜孜以求、敢为人先的辛勤探索。

  一生求索,追望大道,在复旦斑驳陆离的光阴树影中,望道精神传承、凝聚、诠释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气质。正如复旦大学前党委书记秦绍德所言:“陈望道是复旦精神的一座丰碑,始终屹立在复旦师生的心中。”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