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守望义乌 正文

制作有规范 吃的有保障 义乌系列名小吃制作工艺有“标准 ”了

发布时间: 2024-12-31 15:44:24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以为12月31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中秋团圆,义乌人要吃上一口“义亭起酥”;农历新年,餐桌上少不了夹红烧肉的“吴店馒头”;办喜事,回礼中必备寓意红火甜蜜的“红馃”;招待客人,最“体面”还数薄如纸、香酥脆的“东河肉饼”。“义乌红糖”“南蜜枣”和“火腿”一起被称为“义乌三宝”。义乌传统小吃是义乌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代表义乌地方特色的闪亮名片。

  12月31日,义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义乌市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楼小东介绍了《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义乌市地方标准的有关情况。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义乌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助推传统小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地方标准的研制,截至目前已发布名小吃系列标准20项。

东河肉饼。资料图

  名小吃系列标准的基本情况

  义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品类众多、风味独特的各式传统小吃,这些传统小吃承载着义乌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义乌地域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义乌旅游的持续火爆,义乌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获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青睐,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专门来“寻味义乌”、打卡义乌小吃。但是长期以来,义乌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多依靠民间传承,缺乏统一的制作工艺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市场拓展。

  开展《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地方标准研制,对义乌传统小吃的术语定义、原辅料、制作设备及器具、制作工艺、感官特征等维度进行详细规定,是义乌首次用标准化方法对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进行全流程记录和全方位要求,对全市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规范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店馒头。资料图

  名小吃系列标准的特色亮点
研制《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地方标准过程中,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特色与品质齐抓”,各镇街、行业领军企业、非遗传承人、标准化机构共同参与,名小吃系列标准有以下四大特色亮点。

  一是突出代表性。该系列地方标准大多由义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立项,入选的都是各地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或非遗项目,基本涵盖了义乌市民耳熟能详的各类传统小吃。包括:面类(佛堂千张面、头梗面)、饼类(东河肉饼、吴店馒头、赤岸酥饼、义亭起酥)、肉类(佛堂羊肉、上溪牛汤)、甜品类(麻糖、糖烊、红馃、清明粿、柴叶豆腐、折子豆腐)、豆制品类(同裕豆腐皮、豆皮素包)和其他类(南枣、蜜枣、义乌红糖、东塘高粱烧)共20项。该系列标准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吃之外,还作了一定范围的延伸,将南枣、蜜枣、义乌红糖等特色农产品也收纳在内,这也是基于保护义乌知名特产的考量,进一步丰富了名小吃的层次和类型。

  二是突出权威性。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义乌市内不同区域在制作同一种小吃时,工艺流程和口味偏好都有所不同。为了让标准尽可能做到平衡协调,该批标准的主要内容大都由我市相关行业内知名或领军企业主导起草,工艺流程细节由行业内多家企业通过实地操作和沟通商议后共同决定。同时,还广泛征求相关方意见,并且经过多家单位反复验证,确保标准能很好复现小吃加工工艺。在标准研制过程中,义乌市标准化研究院、浙江(义乌)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全程参与,严格把关,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三是突出实用性。与产品标准不同,该系列标准更加注重规范小吃的制作过程,详细规定了名小吃制作工序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比如在《麻糖》标准中,对熬糖的时间、火候、各个品种麻糖的配料与糖重量配比都给出了明确数值。在《吴店馒头》标准中明确了酒酿汁的最佳比例,对面团发酵时间精确控制到秒。这些量化数据保障了小吃口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便于小吃制作者对照标准,更好更快地掌握义乌小吃标准做法。

  四是突出高质量。该系列标准树立质量标杆、突出义乌特色,多项标准都明确要求选用义乌本地原辅料,在制作过程中对关键步骤也增加对质量把控的定量要求。比如《南枣》要求“选用白熟期采收的义乌大枣”;《东河肉饼》要求“面饼大小是直径25cm~30cm透明状的圆饼”等。这些质量要求让小吃在确保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树立起标准参照物,让小吃制作各方面都有据可依,保障小吃品质的原汁原味和稳定上乘。

红馃。资料图

  名小吃系列标准的意义

  从2023年8月发布《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系列第一个标准至今,市场监管局坚持制标与推广相结合,目前系列标准已在多个行业协会、食品生产企业推广应用。从应用单位的反馈来看,系列标准用标准化手段最大化地保留了传统风味,让义乌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有标准可依,受到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肯定。

  一是提升传统小吃整体质量,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该系列标准对义乌传统小吃的原辅料、制作技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细化规范,明确了工艺流程和量化质量要求,为小吃制作提供了权威指引。标准的实施也为义乌传统小吃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规范小吃产品的制作加工行为,推动小吃行业在标准护航下形成差异化创新格局,更好地助力传统小吃“走出义乌”。

  二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助推共同富裕。大部分传统小吃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系列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也为传统小吃的创业创新提供了规范和指导,能更好地引导当地以传统小吃为突破点,撬动餐饮、研学等文旅消费业态,并对食材种植、直播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有力带动。比如上溪镇的“上品食品工坊”,以吴店馒头、上溪牛汤等义乌名小吃的制作为特色,在传播小吃制作先进经验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乡村旅游消费,推动农民创富增收。

  三是传承推广美食文化,擦亮义乌文旅品牌。该系列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化方式对义乌传统小吃制作工艺进行整理提炼,在最大化地保留地道传统风味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义乌丰富的民俗与地域传承小吃文化。标准的实施推广,能更好地满足市民游客对小吃多元化、品质化的需求,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推动义乌以美食为媒介,更加立体全面地开展宣传和引流,打响义乌好好逛IP品牌。

  四是丰富“标准城市”建设内涵,推动全域标准化。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填补了义乌“标准城市”建设在地方传统特色美食方面的空白,丰富了地方标准的层次和内涵,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有效补充。以标准化方式助推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实践,也为其他特色产业标准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协会,共同做好名小吃地方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健全名小吃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宣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人能制作和品尝到更高品质、更加地道的义乌传统美食,为义乌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增添新的动力。

  中国新闻社、浙江日报、浙江之声、交通之声、都市快报、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国义乌网等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